易朽的稻米,很难在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上万年。但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
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其中,在稻叶的扇形植硅体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种变化的趋势:年代越近,它们的数量越多、尺寸越大、鱼鳞状纹饰越多。
当时的古人已认识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饥,并逐渐学会了采集、储存它们,甚至开始耕种。
易朽的稻米,很难在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上万年。但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
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其中,在稻叶的扇形植硅体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种变化的趋势:年代越近,它们的数量越多、尺寸越大、鱼鳞状纹饰越多。
当时的古人已认识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饥,并逐渐学会了采集、储存它们,甚至开始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