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往期的文章中,一再倡导,初学书法,应首选篆书入手。虽然,“无篆隶不成书法”、“书不通篆,难以高古”等说法难免偏颇,但至少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篆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篆隶的笔法基础、线条质感,是任何书体都绕不过的存在。
而篆书的线条、结体,显然又比隶书简单的多。所以,遵循“由易到难、自简入繁”的原则,学习篆书,不能不说是学习书法的最佳选择。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狭义上讲,大篆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籀文;广义上讲,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其它春秋战国古文字。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新政“书同文”,具体措施就是颁行一种区别于既往的新书体,即小篆书体,取代纷乱的六国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云:
“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字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小篆均为刻石,有秦始皇28年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29年的《之罘刻石》、《东观刻石》;32年的《碣石刻石》;37年的《会稽刻石》。
只是,这些刻石现在存世的只有《琅琊刻石》,且由于年代久远而风化剥蚀,原石三面文字皆已不存。传世仅有秦二世补刻的残文13行拓本,共86字。
文字的统一,使书法艺术从战国晚期的纷乱颓丧回到了平正简质的道路,为后世书体规范与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那么,我们学习篆书,应从哪种碑帖入手,篆书又有哪些碑帖可供学习呢?
首先,我们应首选小篆。
因为,大篆的率性而作,恣肆烂漫、稚拙扑茂的风格,从艺术角度来讲,更具有欣赏性。但是,因其规律性相对较弱,文字“纷乱”,并不适合篆书初学。
而小篆的线条单一,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结体规律,空间均匀,左右对称等特点,规律性很强,符合“由易到难,自简入繁”的学习原则,且能够为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适合初学。
其次,先墨迹后碑刻。
我们知道,篆书相对于其它书体,其发展相对单一。秦篆是个高峰,其后代表性的也就是东汉的《袁安碑》和唐李阳冰的“玉箸篆”,但均是继承了秦篆的余绪,存世也均为碑刻拓本。其主要风格特点是装饰性强,而书写性弱。
直到清代,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家,中兴篆书,以隶书的笔法入篆,更具书写性,使篆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所以,遵循“先墨迹后碑刻”的选帖原则,笔者建议,学习篆书,应从清篆选帖。
篆书选帖与其它书体的选帖一样,都应遵循“先墨迹后碑刻”的原则。
再次,首推吴让之。
邓石如虽为清篆的“开山鼻祖”,但其篆书也更为老辣,绵里藏针。而吴让之篆书在继承邓石如的基础之上,新开一路书风,其篆书更具书写性和观赏性,结体也更具规律性,书写更率性。简言之,更易学。
吴让之篆书,笔者首推《崔子玉座右铭》,同时,也可以通过临习王福庵的《说文部首》,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习篆字识读。
第四,先“约取”后“博观”。
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的学习,先“约取”,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博观”。邓石如、赵之谦、王福庵、吴大徵、杨沂孙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篆书的不错选择。
第五,上追。
喜欢装饰风格更强的篆书的朋友,可以上追秦篆,代表性的碑刻,上面已经讲到。或者可以临习李阳冰《三坟记》,汉篆《袁安碑》等。
对大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临习《石鼓文》,在此笔者建议临写吴昌硕的《石鼓文》。
对金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临习周金文四种,包括《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以上是笔者就学习篆书的一些经验及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任何问题,均可关注或留言。笔者将持续更文,探讨有关书法的方方面面,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谢谢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