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充沛的营养和绝妙的口味使其享有“素中之荤”的美誉,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大力为发展中国家推选栽培的特色农业品种之一。大球盖菇以农作物秸秆等副产品为基料进行生产,不仅易就地取材、价格低廉,还能在短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林下种植可以在不占用农田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林间资源,在有林地区推广大球盖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年来,由于发酵技术、出菌管理技术、出菇管理技术、温湿度管理不到位,生产中易受杂菌污染、易发生病虫害,降低鲜菇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为此,本文通过多年试验和对前人的技术借鉴,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林地大球盖菇栽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菌种选择与播期
大球盖菇种植一般选择优质、高产、耐开伞、转潮快、出菇温度广、生物转化率高、抗病抗逆能力强、商品性好的品种。同时,兼顾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易于就地取材的原料特点,如玉米秸秆、稻草等。适宜在山东省种植的大球盖菇种有多种,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的大球盖菇1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黑农球盖菇1号。
大球盖菇属中温型菌类,在8~30 ℃范围内均可播种。根据山东省气候条件,大球盖菇林地栽培一年两茬,分别在每年的2月中旬至3月下旬和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种植户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播种时期,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 林地选择与处理
一般情况下,只要土壤适宜均可进行大球盖菇栽培,但为获得优质高产的大球盖菇,生产上通常对栽培场地进行选择,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场地选择首先要考虑周边无大型畜禽养殖厂、无工业污染、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阔叶林地,其次要求林地树龄3年以上、林地遮光率65%~75%、林中树木株行距3~4 m×4~5 m、林地土壤肥沃、pH值5.5~6.5的偏酸性土壤。在林地浇1次大水,待水渗下后在适宜时期进行1次深翻晾晒,使土壤腐熟化。同时,用80%敌敌畏乳液杀灭土壤害虫,用5%甲维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0%氯溴异氰尿酸1 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杀灭病原菌及虫源。对于蚂蚁严重的林地,在可栽培场所、设施及周边使用5%联苯菊酯悬浮剂8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然后做畦,畦宽80~100 cm、高13~17 cm,畦与畦之间留45~50 cm宽的过道,便于后期人工作业。
3 配料选择与发酵
3.1 配料选择
大球盖菇需要的培养料较多,一般倾向于选择就地取材,这样更容易保证原料新鲜、干燥,也利于存储和降低运输成本。可备选的原料有稻壳、稻草、玉米秸秆、玉米芯、小麦秸秆、大豆秸秆、油菜秸秆、干木屑、废料菌糠、树叶等[1]。前人研究表明,棉籽壳和粪草料不宜用作大球盖菇生产用料。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秸秆在使用前需用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的秸秆长度以3~7 cm最佳。生产上常用的配方有30份稻壳+30份稻草+40份玉米芯;30份稻壳+30份稻草+20份木屑;50份小麦秸秆+50玉米秸秆;80份稻草秸秆+20份木屑;50份玉米秸秆+50份大豆秸秆;20份树叶+50份秸秆+30份木屑。笔者通过试验,得出30份稻壳+70份稻草能较好地促进子实体发育,增产较高。
3.2 配料发酵
生产中无论选用何种配方,都需要对原料进行碱化处理和消毒。先按照配方中的比例将原料混勻,再加入1%石灰水浸泡8~10 h,最后用清水浸泡2次以降低原料pH值。捞出栽培原料,在空地沥水15~20 h,使含水量保持在65%~75%范围。判断标准为:抓起一把栽培原料用手紧握,若有断线的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刚好;若无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较低,需要重新补水;若连线的水流出,则表明含水量过高,需要继续沥水。
沥水后进行建堆发酵,栽培原料发酵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出菇数量、子实体的健壮程度和产量。具体的建堆发酵方法为:在地势平坦高燥硬化的场地建堆,堆下宽1.8~2.3 m,上宽1.3~1.7 m,高1.0~1.2 m,整体呈梯形。用4~6 cm的木棍呈“品”字形从堆顶部向下打孔直至料底,每孔间隔0.5 m左右,利于透气增氧。打孔后用草苫遮盖料堆,并注意测量料堆温度。当料堆温度达到65 ℃以上时,保持1~2 d,然后进行第1次翻堆,即将料堆外层20~30 cm的基料上下、左右、内外互换位置后进行建堆,再次进行升温发酵,方法如上,共进行2次翻堆升温发酵。栽培原料发酵好坏的判断标准为:发酵后基料呈棕红色,有大量白色放线菌,可以闻到淡淡的菌香味。
4 铺料播种
铺料播种采用3层料2层菌“品”字穴播法,具体方法为:先在畦面铺一层厚9~11 cm的基料,播一层菌种,将菌种用手掰成4~5 cm,约核桃大小,呈“品”字形进行穴播,播深4~5 cm,穴距8~10 cm,用种量为总菌种量的40%;然后铺第2层基料,厚9~11 cm,再穴播第2层菌种,用种量为总菌种的60%;再铺第3层基料,方法同上。最后为促进菌丝萌发,需再覆盖一层厚2~3 cm、土壤疏松肥沃、团粒结构好、持水性强的砂壤土,并覆盖草苫。
5 发菌管理
大球盖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受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菌丝生长适温10~30 ℃,最适温度为20~26 ℃,基料含水量要求达60%~70%。为此,在播种后应备好温度计和湿度计,随时观测基料的温湿度,并及时进行人为调控,使菌丝保持在适宜其生长的温湿度范围内。在管理过程中,料温宜低不宜高,否则易造成烧菌。播种后37~41 d,菌丝基本可以透过外面的覆土层,生长开始进入出菇期阶段。
6 出菇期管理
菌丝透出土层后,要增加畦面的湿度,使其保持在85%~90%范围内[2],此时喷水应掌握的原则为少喷勤喷,确保表土有水分即可。基料温度保持在18~22 ℃范围内,有利于子实体快速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菇体生长慢,但肥厚不开伞;在高温条件下,菇体生长快,但朵形小易开伞;当温度<5 ℃或 >30 ℃均不长菇。一般情况下,7~11 d可出菇。
7 适时采收
7.1 采收标准
大球盖菇鲜菌和干菇均可出售。若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适期采收,因为采收过迟,菌盖开裂、菌褶暗紫色、菌柄中空,易失去商品价值。大球盖菇采收的判断标准为菇盖外一层菌膜刚破裂或尚未破裂、盖内卷不开伞[3]。
7.2 采收方法
采摘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菌柄基部轻轻扭转一下并向上拔起,同时用另一手压住基质,以防带动周围幼菇[4]。采菇后及时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残菇,并覆土补平菌床上的洞穴。采收后按照发菌期的管理要求培育下一潮菇,一般可培育3~5潮菇。
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可资源化利用秸秆75~90 t/hm2,鲜菇产量75.0~79.5 t/hm2,鲜菇市场价格以6元/kg计算,收入45.0万~47.7万元/hm2,除去人工成本、肥料、设备损耗等,纯收入在15万元/hm2以上,每年2茬的经济收入在30万元/hm2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