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过国产大片《英雄》,相信对里面的大秦军队的盛势一定记忆犹新。
旌旗蔽日,上书一个斗大的篆书体“秦”字。
然而,“秦”字真是在秦统一六国前就有的吗?
正史缺乏相关的记载,不过一些民间传说倒是描写得很生动。据说“秦”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写作“琹”。
在秦灭六国后,始皇陛下为重立国号召集群臣议事。
他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有臣答曰:“功过是非皆载于《春秋》。”
于是嬴政谓臣:“寡人乃千古一帝,就以《春秋》各一半定国号吧。”这便是“秦”字的由来。
至于秦王为什么不用“琹”字作国号,传说秦王觉得此字寓意不好:一木上栖二王,正是一山岂容二虎,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国无宁日也。
还有人说,嬴政在造出“秦”字后大感得意,一大臣进言:“秦字上半部分:春无日;秦字下半部分:秋无火。春无日,则万物难以生长茂盛;秋无火,则百谷难以成熟。乃不祥之兆也。”
嬴政听罢,大为恼火,平生得意之笔竟被臣下如此奚落,于是他很快将那人处死。
至此,谁也不敢再提国号的意见了。
还有人联系后来的“焚书坑儒”事件大做文章。
认为“火”便是“焚书”,“日”便是“坑儒”。
“火”作“焚书”很好理解,那为什么“日”便是“坑儒”呢?
原来“日”在甲骨文或篆文中是一个圆圈内有一点,圆圈表示日轮,中间的一点表示阳光。
秦始皇所挖的活埋坑亦为圆形,一个个被扔进去的儒生便是那“日”中的一横了。
但以上都只是传说,经不起考证。
实际上“秦”字早在秦以前就有了。
“秦”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秦人所创造出来的图腾字,即“秦象抱杵舂禾之形”。
具体说来,是加工稻谷之义。
并且,从西周封国开始,直到秦朝灭亡,秦人的国号从来没有更改过,根本没有所谓的“重建国号”之事,当然更没有秦始皇造“秦”字的荒诞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