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九任皇帝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也是唐代宗当年最宠爱的沈妃所生,后来沈妃在安史之乱后就一直没找到。
唐德宗李适继任皇帝后,颇有一番唐室中兴的气象,但好景不长,唐德宗没能坚持下去,致使唐朝的下坡之路无法阻止。
史料对于李适的评价也很中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但从史料记载看,唐德宗面对大唐当时的形势,应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没能根据唐朝现状对症下药,而是急于求成。
有人说,如果唐德宗李适像他老爹唐代宗那样,以守成之势,用慢药之功,或许唐朝会出现自唐玄宗以来更为辉煌的一面。
性格不仅决定人的命运,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从李适的一生来看,可以说既有把性格情绪用于治国的一面,也有不切实际的施政一面。在位期间发生了泾原兵变,使本来中兴的景象消失。
不过李适在位期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力打击了土蕃,从以前对土蕃的战略弱势变为强势,也为后来的唐皇帝中兴在外部环境上创造了条件。纵观唐德宗李适的一生,都在纠结与矛盾中生存,大部分矛盾纠结使唐朝在向弱中挣扎。
矛盾纠结一:从严禁宦官参政到大量启用
宦官是历史上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群体。从历史记载看,大部分宦官参政都给王朝兴起带来的一定弊端。但也有宦官为王朝做出了贡献。李适在太子期间,在他的世界观里,可以说对宦官深恶痛绝。因为他老爹李豫用了很多宦官,给唐朝建设造成了麻烦。所以带着这种想法的李适,上任后就下令不允许宦官参与朝政。这让朝廷上下对李适的这一举措很振奋。公元783年,由于李适削藩,引发了朱泚反叛。判军攻入长安后,吓得李适连忙跑到了陕西乾县,甚至都有跑到四川当皇帝的念头。当时身边保护自己、侍候自己的都是宦官,这让李适非常感慨。后来李适回到长安后,大量启用宦官,并让他们参与朝政,这也为李适后代执政埋下了隐患。
矛盾纠结二:从立志削藩到放任自流
藩镇势力是制约唐朝发展建设的一颗毒瘤,左右了唐朝几代皇帝,是唐朝内部乱局的制造者,也是唐朝由强至弱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史之乱,就是典型的藩镇势力太过强大造成的。但藩镇势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削掉的。在这一点上,唐德宗的出发点是对的,但他与老爹唐代宗比还差一点。有人对唐代宗李豫在位不削藩很不理解。但李豫知道尾大不掉的道理,说说容易,真要削起来很难。所以李豫采取守成之法。但唐德宗却急于削藩,并且手里还没有压过藩镇的势力,致使引起藩镇的反抗。奉天之难后,唐德宗就从当初雄心壮志削藩,转为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的状态。这也说明唐德宗李适也是个情绪化人物,遇到挫折就放弃。如果再重整旗鼓,或许削藩就能成功。
矛盾纠结三:从厌恶回纥到和亲通好
有史料记载,李适在当兵马大元帅时,带领手下人去见回纥可汗。作为皇子李适只是用普通礼节拜见,这让回纥可汗很生气,认为李适无礼。双方在辩论礼节后,回纥可汗把李适派去的人痛打一顿,并把李适也遣送回去。这件事让李适记在心里,他认为这是侮辱,堂堂大唐皇子,怎么可能向异族的一个头领行大礼。这件事过去很多年,李适当上皇帝后还记着。后来的回纥可汗向唐朝求亲,李适一想到自己当时受到的委屈就生气,他拒绝与回纥和婚。宰相李泌多次以唐朝的局势劝李适,但李适还是不想和亲,后来在李泌力劝下,李适才总算松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适情绪化很重,从自己好恶出发,不以国家为重。
矛盾纠结四:从勤俭治国到大肆敛财
唐朝虽然在历史上很有名,但唐朝也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朝代。特别是藩镇势力强大到足可以抗衡朝廷,不知道李世民在地下是否来气。这种强藩镇,弱朝廷的局面,让李适也很无奈。没有钱办不成任何事,于是李适倡导勤俭建国,想借此恢复大唐的财力。另外,李适有一个很好财官刘晏帮他理财,而且实施有名的两税法。如果照这样下去,唐朝不仅可以增长财力,也可以减轻人民负担。但奉天之难后,李适却改变想法,喜欢起钱财来,不断向地方政府索要各种贡礼,而且还向老百姓收取名目繁多的税。更让人不理解的是,还派人充当商人在集市强买强卖。因为发生兵乱后,国家太穷了,致使连保护李适的卫兵都没有,这种心态也让李适大量聚集财富为己所用。
矛盾纠结五:从重用贤臣到启用奸臣
不可否认,李适上任之初用了很多贤臣,比如李泌,还有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但后来居然出现了大量换宰相的现象。宰相是一个朝代很重要作用,一个好宰相能顶半个皇帝。如果频繁换宰相根本不利于国家建设。李适频繁换宰相也是因为那次兵变后,让李适对文臣武将产生怀疑的态度。当时朱泚叛乱很突然,让唐朝上下都没有准备,跑的跑,丢的丢,一片乱象。所以李适认为这些臣子太不可靠,为了自己的性命,居然连天子都不管。这种猜疑心产生后,李适就开始频繁任用不同的官员,于是诸如卢杞、裴延龄等奸臣得势了,这必然阻碍唐朝建设与发展。
纵观李适一生,是矛盾纠结的一生,这与他的出生与当时环境也有关。从小老妈沈皇后找不到了。一个没妈的孩子,必然敏感多疑。但当上皇帝后,经历兵变差点丢命,也让李适情绪化了,只顾自己的好恶,根本没把唐朝建设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