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导”(导)的本字。道,甲骨文“图A”=“图B”(行,四通的大路)+“ 图C”(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图D”用“首”和“止”“图E”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图C”,“首”“图F”表示动脑筋;“止”“图G”表示行走,“图E”表示且思且行。
有的金文“图H”用“又”(抓)“图I”代替“止”(行走)“图G”,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图J”用由“爪”(抓)“图K”、“又”(抓)“图L”、“曰”“图M”(说明)构成的“图N”代替“图O”。篆文“图P”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图I”和“曰”“图M”。隶化后楷书“图Q”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图R”写成“走之底”“图S”;将篆文字形中的“图T”写成“图U”。[5]
会意兼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初文像侧面人头之形。《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 《逸周书·芮良夫》:“予小臣良夫稽道谋告。”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曰:“稽道,即稽首也。道从首声,故与首字通用。”
道本义为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 《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史记·魏世家》:“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此道即指思想学说。道也特指道家、道教等。《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典籍中还常以“有道”指政治清明的局面。总之,道的意义引申极为广泛。因道有道路、方法等义,所以可以引申作动词表示疏通,此义一般读dǎo。《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蔡沈传:“既道,既顺其道。”再引申又有引导、开导等义。此音后世多写作“导(导)”,乃道的分化字。
文字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