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句话,体现了老一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而在《长江七号》的影片中,便巧用了夸张、无厘头等方式,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周星驰饰演的周铁,作为穷苦人,明明生活捉襟见肘,却努力工作供孩子读贵族学校。很多网友觉得周铁价值观扭曲,过于在乎“贵”,但穷惯了,贵在穷人的思想中,就是最好的。
所以这里有一个结论:周铁是想给小狄最贵的吗,不是,周铁是想给小狄最好的。
自卑是负面情绪,但也有正面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有网友评价,《长江七号》中,周铁不顾小狄感受,将小狄送入贵族学校。当小狄身处于贵族氛围中,难道周铁不担心小狄会心生自卑吗?
大多数人会,但小狄没有。
在《长江七号》中,周星驰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通过正面描述曹主任对小狄的看法,阐述了这种歧视和对立关系。
曹主任一开始不喜欢小狄,甚至还嫌弃小狄脏,剧中,曹主任用手帕包裹小狄接触过的钢笔的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
但我始终认为,曹主任之所以不喜欢小狄,是因为他不仅穷,而且学习成绩差。
后面,小狄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合格分数,这个时候曹主任说出了一句“Good”。这是一个转折,意味着他放下了对小狄的芥蒂。
那电影《长江七号》通过描述曹主任对小狄态度的转变,就讲清了一个道理:努力是可以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
当凤尾学凤鸣,当鸡头学鸡鸣。
《长江七号》中,小狄进入贵族学校,无疑是凤尾一般的存在。那在“凤”的环境下,即便小狄是一只“鸡”,也能照虎画猫的学一学凤鸣。
影片中,小狄在看到同学手捧“长江一号”时心生羡慕,随后也向周铁索要。这个段落我们可以理解为小狄年幼不懂事。但是回过头我们再想,为什么穷苦的小狄能够对国际一流的“长江一号”有认知并且喜欢?
是圈子,是氛围。
物以类聚,近朱者赤。小狄长时间处于“贵族”之中,自然也会耳濡目染,开阔更大的视野。但如果小狄身处于普通公立学校中,他还会有机会目睹并了解长江一号吗?
所以说,周铁为小狄提供了一个平台。
马云如今贵为世界首富,但真的追溯马云过去,转机不过就是年少时期的一次“澳洲之旅”。这么说来,《长江七号》中周铁不顾一切的帮助小狄上贵族学校,不正是帮助小狄开阔视野吗?
人穷志坚,不偷不抢。
我相信看过《长江七号》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剧中周铁对小狄反复强调的这句话。
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去偷不去抢,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要,你要努力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这几句话非常简单,而且贴近生活,因为从小,我们的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
影片中,周铁和小狄的相处方式,非常符合实际。
小狄考了100分,周铁拿着试卷和工地的工友们炫耀。
后来得知小狄作弊,马上又变成严父训斥。
知道孩子喜欢长江一号,自己因没有能力给予心生愧疚。可是在生活中,周铁却还是在时刻留意补偿小狄的机会,这也才有了后来的“长江七号”。
而且,周铁和小狄的相处方式非常温暖,有父子关系,也有朋友关系。
包括最后周铁鼓起勇气追求袁老师,这也是冥冥中在给小狄树立榜样。
种种细节,我非常能够感同身受。
以往的周氏电影,都是充满灰色基调的。《武状元苏乞儿》《喜剧之王》《食神》等等,都是通过描述小人物展开的。虽然剧情幽默诙谐,但是反复咀嚼后,又难免心生悲凉。
而这部《长江七号》则不同,这是周星驰首次正面父子情感。这部电影虽然描述的穷苦父子,但是重复观看后却让人觉得温暖。
所以在我心中,《长江七号》是周氏电影中独树一帜的作品,我从这部电影中,不仅感受到了周星驰对于情感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穷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