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10-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0-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更新时间:2023-06-08 19:00:52

10-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四年级开始学生是最难管的阶段,但是至于为什么难管则说不清楚原因。其实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

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

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他们一旦自我意识发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儿童。

2、自控和自律意识开始两极分化

在学与玩两者之间,凡是家庭教育搞的好的,再看十岁儿童常表现为有相对较好的自控和自律意识。

凡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且又用错误的观念、手段和方法在育儿的,常会让孩子在学与玩儿的选择方面,更倾向于想玩儿而不想学。

在家里时候,这个时候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单一,家长会发现管教越来越不容易,甚至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因此而发生的亲子矛盾冲突反而呈上升趋势。

3、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现象加剧

10-12岁儿童在行为方面开始有我行我素的苗头,只要不感兴趣的事,哪怕是在家里写作业或在课堂上听课,都会心不在焉。这些行为表现则直观地体现了注意力开始下降,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令可听可不听,既而表现出秩序感下降。

由于秩序感下降而导致学业水平出现下滑现象非常明显,他们大多并不是真的不关心自己的成绩下滑,但因为缺乏秩序感,有心无力起来。有时家长尽管也督促,但是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学习效率,因为这些是隐性的。

秩序感一般分为行为秩序和内心秩序两种,如果孩子对时间意识与时间管理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磨蹭和拖拉现象。

而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一旦引发其反感,又会涉及到孩子内心秩序的混乱。即本该在正常做事或学习的时候,他们心里却想着其他的事,注意力无法专注下来。

4、自尊心更强,但是呈现脆弱和敏感

每个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这并不难理解,哪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赞美,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个年龄段孩子却往往因为行为自控能力下降而常做一些错事,从而招至批评。这使他们的自尊心变得敏感起来。

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家长可以看到孩子常有理,撒谎现象也会增多,甚至有时撒谎的话张嘴就来。因此,就对家长提出了考验,如果你把维护孩子的自尊放在首位,对于孩子做错事后的教育和引导就要格外谨慎。

家长这时不能像以往那样直奔主题,而应收集证据,或择机进行委婉的暗示,或者在孩子几次犯错后集中进行教育,那样才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

5、认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还不全面

这个时期孩子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孩子从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从各种信息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使他们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认知和分辨力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还相对较片面。针对有的事情上面,他们容易陷入僵局,或者转牛角尖。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分析,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劝告或建议,而后去做该做的事。

当然,这就给家长制造了困难,因为很多家长往往缺乏耐心,在引导孩子时极易忽视尊重与理解,仍然用以往那种强迫式命令方式去要求孩子做事,结果常常招致顶撞或拒绝。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