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H-O-S模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即是各个国家分别从事有利于改善商品交换条件的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交换,以改进各国收入和福利。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国家之间在需求、供给方面具有不同的函数特征。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即专业化生产可以发展不同的技术。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劳动力,各国的生产函数也不相同,从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出现分化,各司其职。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模型是一个两国、两商品、两资源禀赋的模型。它最主要的前提假设是以下这么几点:
1)生产要素是同质的、或者说生产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因而产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2)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3)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前提假设。4)生产要素完全利用。5)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同,因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一般来说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
H-O-S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某一个国家主要出口那种本国所具有的相对丰裕和廉价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同时进口那种本土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
然而,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早在1953年根据美国1947年的统计数据发现,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是说,美国作为一个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S的理论预测不符,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里昂剔夫的发现彻底推翻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实证基础。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新国际贸易理论,超越了诸如H-O-S model之类的强调禀赋的传统国际贸易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理论有:《高级宏观经济理论》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Romer提出知识资本理论,卢卡斯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学家斯托齐(1988)还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能够积极学习新技术与新管理方法的技术停滞部门会导致国家经济陷入“非增长陷阱”。
在考虑到行业内部贸易特征与演化的路径依赖性、FDI(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专利许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口素质等复杂因素的情况下,新国际贸易理论引进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规模内部与外部的效应、不完全竞争、跨国资本等新变量。新的理论是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静态分析转变为经济动态分析。,强调了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的作用。
传统的国家贸易理论认为国际间的自由竞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主流则是依赖这种传统理论不断鼓吹贸易自由化对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我们经常听到的词语——“双赢”,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而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则引入内生经济理论,得出的结论是非完全竞争才是真正的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提高了资本租金或投资回报,长期说来资本积累的分化愈加严重,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富国越来越富,资本密集型进口的国家则会由富变穷。这种情况的典型例证就是北美与南美之间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