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春节的道德教育元素

春节的道德教育元素

更新时间:2023-12-14 16:16:15

春节的道德教育元素

一、春节引导青少年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中国素来贵和,将和谐视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德莫大于和”,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对和的追求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普遍理想,这种理想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里尤显珍贵。春节期间,人们通过多种习俗活动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他人相和谐、人的自我身心相和谐的理想状态。

祭祀神灵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灵往往福佑众生,是生命、财富、家庭幸福的守护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自然的象征。人们用虔诚的态度、美味的食品和系统的身体语言,表达对它们的感恩和期望,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调节,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式。

拜年是传统社会普遍流行的春节礼仪。在官方,朝廷要举行盛大的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地方官员代表乃至各国使者的朝贺,并赐予他们礼物与酒宴,形成一种普天同庆的和谐局面;在民间,不仅要拜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拜贺,还要给老师、朋友、邻居拜年,甚至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大家也要互相作揖拱手,恭贺新禧。另外,春节期间各地还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能骂人、不能吵架、不能摔碎东西,等等,也是在用特殊的方式刻意营造和维护着世界的和谐。

春节是时间的驿站、生活的华章,充满了美酒佳肴和各种娱乐活动,也洋溢着人间的善意和温情,它让平时为生计奔忙的脚步暂时停顿下来,让平时为生存焦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放松,从而让社会成员身心实现新的平衡,各归其正。

总之,春节的多种活动都蕴含着对和的追求,对于青少年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二、春节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生活取向,在青少年的德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春节为人生设置了新的起点,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生活积极乐观。

我国传统节日众多,但唯有春节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春节有一副常用的对联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从物理时间上讲,这双岁、两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不一样:“五更”前的年为旧年,是过去的时间;“五更”后的年为新年,不仅意味着“一元复始”,还意味着“万象更新”。春节期间,人们纷纷打扫庭院,用“新桃”换掉“旧符”,更新生活环境;人们举行盛大的驱傩仪式,燃放爆竹,贴上令“百鬼畏之”的门神,驱除凶邪;同时,张贴大红的“福”字斗方、各种吉祥画儿以及明显带有吉祥意味的合体字,享用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节令食品,祈吉纳福;又清洗自己的身体,纯洁自己的心灵,并换上全新的衣服……人们将烦恼与一切不如意都丢给过去,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满怀春天的希望,让一切从头再来。

三、春节引导青少年养成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良好的家风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青少年家庭美德的养成不仅关乎家庭的幸福,而且深系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春节的诸多习俗都体现了尊老爱幼、敦亲睦邻的美德,并为青少年养成这一美德提供了场合与机会。

以拜年为例。自古至今,拜年都特别讲究拜的对象和拜的秩序,拜的对象通常超出血缘关系,拜的秩序强调晚辈给长辈行礼。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中提到,当时拜年的情形是家人依次列坐在先祖之前,先由子孙辈给长辈敬酒祝寿,所谓“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然后再“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友、亲、乡党耆老”。耆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可见早在汉代,拜年的对象就不仅包括自己的家人,也包括老师、宗族兄弟、亲戚、朋友,包括邻里以及乡里的老人。到清代,仍然如此,比如,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一带拜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直到今天,这种传统还在传承,甚至在山东、河北的一些地方,晚辈还沿袭着用磕头的方式给家里长辈和村里长辈拜年的做法,充分显示了尊老、敦亲、睦邻的美德。

春节期间不仅有尊老的习俗,也有爱幼的做法。比如,平时饮酒多从尊长者开始,但新年饮酒不同,至少从汉代开始,我国就已形成新年饮酒从年龄最小者开始的规矩。按《荆楚岁时记》的说法,“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

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因为对于年纪小的人来说,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所以要先喝酒以示庆贺。此外,“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新年的酒格外具有祈吉驱邪的作用,让年龄小者先饮是典型的爱幼礼仪。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