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江表十二虎臣解析

江表十二虎臣解析

更新时间:2023-10-23 10:46:59

江表十二虎臣解析

纪传体史书中通常把地位和事迹接近的人安排在同一个传记里,因而《三国志》中魏蜀的开国将领张乐于徐张和关张马黄赵分别立为一传,这便是五子和五虎的由来。相应地,吴书里也有开国将领的并传,当中一共记载了十二个人,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被称为江表十二虎臣。本文就专门从事迹和能力方面分析这十二人。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他是孙家将领中资历排位最高的人,在黄巾之乱爆发前已经官至州郡吏,可见不会太年轻。史料中记载程普容貌和计略出众,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与周瑜颇为相似,但在史书中程普表现得更像是一员猛将。程普在随孙坚征战时,有身先士卒光荣挂彩的经历,在随孙策讨伐祖郎时,也曾孤身营救被包围的孙策,可见程普武艺高强,作战风格硬朗。

程普一直受到孙策重用,在孙策起兵之初授兵二千,马五十匹,这是当时孙策手下心腹将领的标配,像周瑜、韩当、吕范都是这个配置。在孙策荡平吴郡、会稽之后,程普出任都尉,开始镇守一方,不久被拜为荡寇中郎将,当时同为中郎将的人还有抚军中郎将张昭、建威中郎将周瑜、折冲中郎将太史慈、征虏中郎将吕范、督军中郎将徐琨、定武中郎将孙暠,都是孙策军中最核心的成员。

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程普被拜为左右督,职权相同,可见程普地位之高。南郡之战进攻曹仁时,也是这样的配置。战后周瑜因功被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程普被拜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周瑜死后程普转任南郡太守。从这可以看出,赤壁之后周瑜隐隐压过了程普。南郡之战时周瑜因为官职和资历无法压过程普,在二人分歧时导致周瑜不能号令程普,还好周瑜以大局为重,处处忍让,最终与程普一同击败了曹仁。如果说“既生瑜,何生亮”是罗贯中虚构的感慨,那么“既生普,何生瑜”用来形容周瑜程普二人倒是比较贴切。

同张飞类似,程普喜欢结交士大夫,但程普比张飞好的一点是他是文官出身。张飞结交刘巴被认为是附庸风雅吃了闭门羹,相较之下,程普在士大夫那里的大概不会这样受排斥。

程普在周瑜死后不久也相继去世。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黄盖的资历比程普要低一些,是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后跟随他的。黄盖和程普颇为相似,他也是郡吏文官出身,同样容貌不凡,也是智勇双全的类型。同时不光是武将,史料中也记载黄盖治理地方时颇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算是个全能型人才。

孙策时期黄盖出任都尉,开始镇守一方。赤壁之战中他向周瑜献上了火攻之策,并寄给曹操诈降信,亲自实施火攻,最终大获全胜,不过史料中并没记载有苦肉计。在火攻赤壁成功后,黄盖中箭落水,最后靠韩当救了一命,可见这一计策的危险性之高。

后来黄盖在担任太守时武陵蛮起兵攻城,黄盖手中只有五百士兵,敌我相差悬殊。于是黄盖打开城门,在敌人进入到一半时又将其关上,来了个关门打狗,最终大胜武陵蛮,讨平了叛乱。结合火攻赤壁来看,黄盖确实谋略过人,用兵以奇胜,同时又敢于以身犯险,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黄盖去世时间和程普应该差不多。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韩当和程普一样都是幽州人,东汉时这里是北方边境,幽州人士以擅长弓马著称,在历史上也盛产战斗力强悍的士兵,程普韩当都是擅长弓马的武艺高强之人。而程普韩当为何会跟随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扬州人孙坚,史书里并没有详细记载,留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与程普黄盖不同的是,韩当的出身并不高,因而军中地位也相对较低。虽然孙策创业初期他也是授兵二千,马五十匹的重臣之一,但升迁的速度相当慢,也没有被任命为都尉镇守一方。同时韩当缺乏军事表现,很长时间里都在吃着资历,官位被晚辈们纷纷超越。但孙权也并没有有意打压韩当,有记载孙权命韩当率兵接应天柱山陈兰等人的叛乱,但韩当却被臧霸所击败,可见韩当的能力确实不算出众。

韩当的活跃时间很长,跟随孙家父子长达四十年,还参加了夷陵之战,一直活到和曹丕同年去世。他在晚年统率吴国的敢死兵和解烦兵,估计韩当一直都是敢死队冲锋的打法。韩当死后其子韩综率家族投靠魏国,这一事件在魏吴两国震惊一时,后来韩综在东关之战被丁奉所杀。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蒋钦是常常被低估的一名将领,受小说和游戏影响,蒋钦总被认为只是一员战将,实际上蒋钦的地位要比想象中要高。蒋钦是孙策在袁术手下时依附他的,算是孙策自己提拔的将领。

后来蒋钦凭借战功成为了孙策手下的都尉之一,开始镇守一方,后又在领地里讨贼颇有成效。等到赤壁之战期间时,蒋钦已经是有权力督万人的将领了。后来吕蒙因战功和才能受到孙权的重用,被火速提拔到和蒋钦相当的地位。著名的孙权劝学的故事就是讲述吕蒙地位显要时,孙权希望他能多看书提升自己,但实际上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三个人,孙权是同时教导了吕蒙和蒋钦两个人,后来他也赞扬了吕蒙和蒋钦二人的进步。

第三次濡须之战时,蒋钦和吕蒙一同被任命为濡须督,率兵抵抗曹操大军,并在战后受封为左右护军。两人地位相当,都是孙权手下的高级将领。直到袭击荆州时,吕蒙才成为了蒋钦的上级,不巧的是,这一战里两人都感染了瘟疫,最后双双去世。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如果说蒋钦常常被低估,那么周泰就属于被高估的将领。周泰也是孙策依附袁术时前往投奔的,他因为受到孙权的喜爱,被孙策任命为孙权的部下。周泰出身不高,但作战勇敢,曾经在宣城讨贼时为了解救孙权而受了十二处伤。不过在孙策时期,他的官职只是县长。

第一次濡须之战后,孙权任命周泰为濡须督,拜平虏将军。濡须是防御曹操的前线重镇,面对周泰官职的飞升,濡须守将中朱然和徐盛都感到很不服气,于是孙权让周泰展示自己身上的伤痕,最终令二人拜服。

但实际上周泰成为濡须督之后并没有被记载有什么表现,反而是朱然被记载有屯兵备敌,徐盛被记载有出兵斩获。而第三次濡须之战时,面对曹操大军来袭,孙权还临时把周泰换下,让吕蒙和蒋钦担任濡须督,以应对曹操。可以看出周泰是属于因为孙权个人感情而被委以重任的将领,实际上除了作战拼命之外,战功上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即使在孙权本人眼中,周泰的能力和威望也是不及吕蒙和蒋钦的。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有关陈武的战功记载并不多,但他是孙吴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陈武投靠孙策的时间和蒋钦、周泰差不多,不过他的出身应该很不错。陈武是孙策手下将领里很年轻的一个,投靠孙策时只有18岁,但却颇有影响力,孙策将军中庐江人列为一部,交由陈武统率。孙权继位后又让陈转督五校,汉朝时的北军五校是镇守首都的精锐部队,孙权手下的五校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应该是孙权的宿卫部队之一。

陈武因为仁厚好施,很多人士都前往投奔,结合孙策让其统率庐江人的部队,可以看出陈武的家族在庐江应该颇有影响力,比较类似于曹操手下的李典。后来陈武在合肥战死,孙权亲自前往其葬礼。孙权称帝后,陈武的儿子陈表与诸葛恪、顾谭、张休并称为太子四友,可以看出陈武家族在东吴的政治影响力在陈武死后依然很高。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董袭投靠孙策比前几位稍晚一点,孙策渡江后在会稽击败王朗,于是董袭率众投奔。董袭身材魁梧,作战勇猛,曾经在讨贼时亲自斩杀敌方将领。董袭对孙家十分忠诚,孙策死后,他作为会稽本地人士,公开拥护孙家政权,得到众人赞赏。

后孙权讨伐黄祖时,董袭、凌统二人率领敢死队冒着箭雨发起冲锋,董袭亲自砍断了黄祖蒙冲舰的缰绳,令孙权的船只得以前进。后第一次濡须之战,因暴风袭击,董袭所在的船只将要倾覆,董袭叱令众人不得逃走,最后因船覆身亡。看来董袭与周泰比较像,虽勇猛,但不是大将之才。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甘宁早年的经历颇为坎坷,他本是南阳人,客居巴郡,在蜀郡担任过郡吏,后又联合众人对刘璋发起过叛乱,失败后招合一帮年轻人做了水贼。当了一段时间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想有所成就,于是投奔刘表。结果刘表并没有什么进取心,他便想去投奔孙吴,又被刘表的部下黄祖扣留,虽然他在黄祖手下立下了射杀孙权军校尉凌操的功劳,但依然不受重用,反而黄祖还想办法分化甘宁的部下,最终甘宁靠朋友苏飞的帮助来到了孙吴。

甘宁经历丰富,加上武艺高强,是优秀的将才,很快得到了周瑜和吕蒙的赏识,被推荐给孙权。甘宁凭借自己多年以来对益州和荆州的了解,为孙权规划出统一南方的大计,加之他对黄祖在江夏的情况了如指掌,携带着诸多军事情报,于是孙权马上发起第三次江夏之战,终于成功斩杀黄祖,得报父仇。

甘宁精通军事,熟识地理,南郡之战时向周瑜献计先夺夷陵,并率领千人防御曹仁六千人进攻,战斗中谈笑自若。又在建安二十年的荆州争夺战中率领千余人马把守浅濑,令关羽五千人马不能渡河。皖城之战中甘宁手持铁索攀爬城墙,为破城立下大功,第二次濡须之战时率领百骑劫营,令曹操大惊。在智勇双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属于一流人才。

但甘宁的缺点也十分突出,多年的盗匪生活令甘宁身上沾染了不少江湖习气,不但满口脏话,而且不听军令,喜好杀戮,常常惹吕蒙和孙权发脾气,但因为甘宁能力出众,两人也只好忍着。甘宁官拜折冲将军,前部督,领西陵太守,但没有封侯。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凌统的父亲凌操是孙策手下将领,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官拜破贼校尉,最后在讨伐江夏黄祖时被甘宁所射杀。凌操死时凌统只有15岁,于是少年凌统便统率起父亲的旧部,开始了征战。

后江夏之战时,凌统和董袭一同担任先锋敢死队,斩杀了黄祖手下将领张硕,因功受封承烈都尉,此时凌统20岁。同年,凌统在赤壁之战中立功,又得到吕蒙赏识,在江陵之战中,甘宁在夷陵被曹仁派兵包围,周瑜吕蒙前去营救,凌统受命留守周瑜本阵。

建安二十年,孙权兵败逍遥津,凌统带领三百人营救孙权,身杀数十人。最终孙权得以逃离,而凌统的部下却尽数战死。凌统悲不自胜,孙权亲自安慰他。战后凌统的官职为偏将军、右部督,领沛相,已经超过了老将韩当,此时凌统27岁。

两年后,凌统因病早逝。凌统虽年轻,但颇有国士之风,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如前文所述,孙权对于这样的人是十分看重的,例如周瑜陈武都得到了孙权的亲待,孙权还亲自教导吕蒙蒋钦,对于甘宁这样的人他只能又气又用。而凌统作为烈士后人,根红苗正,又屡立大功,还兼有国士之风,自然令孙权十分喜爱,若是能活到孙权称帝,凌统的地位应该可以达到四方将军这个级别。凌统死后孙权痛惜不已,收凌统两个儿子为养子,亲自抚养。此外,虽然演义里有凌统和甘宁冰释前嫌的故事,但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人。徐盛和周泰有些类似,都是近年来因为各类游戏的宣传而人气陡升的一名将领,实际上有点名过其实。徐盛是徐州人,避难江东,被孙权所提拔。徐盛擅长防守,他在担任柴桑县长时曾率领不到两百人大败黄祖之子黄射率领的数千人马。在濡须之战和洞口之战中,徐盛也有防守反击和收散卒固守的战绩。

相比之下,徐盛在进攻方面则显得不是那么出色,合肥之战时徐盛的部队被张辽率领的敢死队冲散,徐盛在逃跑途中甚至把牙旗都弄丢了,显得比较难看。

而徐盛最出名的事迹则是广陵之战中向孙权献计沿着江边修建数百里假城墙(实际是篱笆),当曹丕在长江对岸观望时,以为是真墙,叹息道: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便放弃了渡江。所以徐盛也算一名颇有谋略的将领。但观其行事,能力在东吴将领中并不算顶尖。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潘璋跟周泰一样都是孙权担任县长时就追随身边的老部下,他的性格和甘宁颇为相似,都是不太遵纪守法的人。潘璋年轻时喜欢嗜酒,常常借钱买酒喝,后来当了将军之后,还在军中开市场,等到缺钱的时候又找借口杀几个发了财的部下,夺走财物,可以说算是个人渣了。

但另一方面,潘璋却又很有能力。合肥之战时,面对张辽的袭击,前锋的陈武、宋谦、徐盛三人都狼狈不堪,还好潘璋在他们之后没有乱了阵脚,才让吴军稍微缓过了神来。后来在袭击荆州以及夷陵之战时,潘璋所部先后擒获关羽,斩杀冯习,立下不小的战功。在江陵之战里,潘璋面对魏军的攻势,没有直接前往救援,而是计划在上游利用芦苇顺流火攻夏侯尚等人,成功将其吓退。

潘璋虽有谋略,又颇善用兵,但毕竟性格方面的缺陷实在太大,最后官至右将军,地位在全琮、朱桓等人之下。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丁奉在这十二个人里是最奇怪的一个,他并不适合与这些人同传,无论资历还是地位,他都更适合放到别的传记里,唯一相似的大概就是他和前面十一个人一样属于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

丁奉是靠战功一步步从基层混上来的将领,分别从属过甘宁、陆逊、潘璋等人,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直到孙权去世,他还只是一名杂号将军。不过孙权去世第二年的东关之战,成了丁奉命运的转折点之一。这一战魏军上山进攻吴军修筑的城池,丁奉则率领三千人火速前往救援,在战斗开始前丁奉命令士兵解铠甲奋短兵,在漫天大雪中趁敌人意志松懈时发起猛攻。最终魏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逃跑时还被吴军断了浮桥,无数人马跳入水中被冻死。

这一战政治意义重大,刚辅政的诸葛恪得以成功立威,同时还斩杀了二十多年前叛逃的韩综,是继石亭之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吴国举国欢庆。魏国方面则因为死伤过多,甚至连棺材都不够用,还因此一度改变了守丧的制度。丁奉自此成为吴国的主力将领之一,凭战功一路升官到左将军。

孙休继位后,与手下张布合谋诛杀权臣孙綝,这是丁奉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也算丁奉运气比较好,他因为没什么文化,但又计略过人,被二人选中,最终成功斩杀孙綝。有此拥立大功,丁奉的地位已是远非普通将领所能比拟,一跃成为孙休的亲信,进入了核心圈子,官拜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在武将中的地位仅次于朱然之子施绩。

在这之后丁奉在军事方面反而没什么见树了,倒是吃了不少败仗,大概他也并不适合作为一名统帅参加战斗。孙皓继位后清洗了一波中央,但丁奉作为靠军功混上来的将领,倒也没受什么影响。当时他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并在施绩死后成为了吴国地位最高的将领,但只过了一年也因病去世。

纵观这十二人,皆为能征善战之士。这其中,劳苦功高有黄盖、忠心耿耿有董袭、经历传奇有甘宁、年少有为有凌统,他们为孙吴政权赴汤蹈火,立下赫赫战功,是孙吴政权的一大支柱。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