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之外所见。
这部分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3自然段)是立足于山外,写小屋与山的关系。这是全景。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两者的关系,好比一片风帆之于一望无际的水面,一只飞雁之于辽阔无边的天空;是单纯底色上灵动的色彩,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比喻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
第二层次(第4~7自然段)是立足于山上,写小屋与树的关系。这是局部的近景。作者运用比衬的手法把这两者的形象写得十分美丽:“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树与小屋各具特色又不失和谐。
第三层次(第8自然段)是立足山下远望,继续写小屋与树的关系。这是仰视中的局部远景。小屋在树木的掩映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翩然的姿态,像鸟似蝶,“轻灵而自由”。
第二部分(第9~18自然段)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所见。
这部分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花园比小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但花园中的小路却是这袖珍型花园的大道。领土”是有限的,“领空”却是无限的。“有形”的围墙围着紫藤、月季之类的鲜花,那“无形的围墙”也围住的一些花,也许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
作者将小与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地上的与天上的比照着写,不仅写出了小屋周围环境的优美,而且不失诙谐幽默。末句将天上美丽的云霞比作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层次(第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满山皆树,满园皆花,又“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写小屋富于变化的光线,作者说它既有“科学的时间性”,又有“浪漫的文学性”。前者是指光线准确无误地按照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后者是喻光线的明暗、色彩富于变化。
第三层次(第13~14自然段)写小屋与外界的交通。小屋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它与外界的交通只有一条山路,小屋是“我”出外、归来的起点和终点,山路连接的是快乐和幸福。
”第四层次(第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与白天的清晰相反,夜晚的小屋是“朦胧的”。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淡了,使“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也幻成“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空中楼阁”不必养鸟,无须挂画,因为它就在鸟语画美的大自然中。至此,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这就点明了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