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簸箕和撮箕
簸箕[bò ji]
最先是农具,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北方用柳条编织,南方用竹条编织,尺寸有大有小。大簸箕不承重,以晾晒功能为主,小簸箕以簸粮食和家用为主。
现在不需要农民手工簸粮食了,簸箕的主要用途是晾晒农产品,比如柿子、花生、枣、花椒、茶叶等,也用来养蚕。
簸箕的尺寸变小以后,逐渐衍生出更多家庭方面的用途,象“饭筲箕”一样,北方的家庭会有一个存放食物的“净物簸箕”,专门放馒头和饼之类的,另外也有放针线的,放旱烟的等等,这种小的家用簸箕另有一个名称叫笸[pǒ]篮。它的形状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底部有撑角,也有没撑角的,甚至还增加了一些涂染和绘画的工序,将花草鸟鱼画在上面,使之不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也成了民间艺术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簸箕的内涵和价值。
簸箕是北方的称呼,撮箕是南方的叫法。
形状不一样的两种农用工具,有一个功能是相同的,就是簸粮食。但另一个功能却不一样,簸箕兼有晾晒的功能,撮箕却是兼有转运的功能。
撮箕的形状与筲箕有点相似,有一个“大肚”,有一边开口,方便“撮进”与“倒出”粮食。除了转运粮食以外,撮箕也曾很广泛地应用在煤矿和沙石场这样的地方,用粗绳绑住撮箕的三个边框,一个工人一根扁担,一次就可以挑两个撮箕。
尺寸变小,将材质变成铁皮或橡胶以后,撮箕也进入到家庭,就是今天我们在家里扫地时用到的撮箕。
无论是筲箕、簸箕还是撮箕,现在离我们都越来越远了,工业化的时代,机器取代了人类,也淘汰了这些体现劳动人民智慧和技巧的工具,虽然社会变化很快,但看到这些物品,总会让我们想起以前的年代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