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整个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平原坦荡,南部湖光秀丽,东部山丘起伏。东部有两条大河,一条叫泗水(泗河),一条叫汶水(大汶河),这两条河是构成这一地区的主要地理要素。
沿泰沂山脚有一条南北断裂带,因地壳在这一线有过大的沉降而形成低洼地带。在距今大约11000年左右,由于地球进入冰后期,气候变暖,海水上升,济宁西部地区及整个华北平原大都淹没在汪洋大海中。
直到距今大约7500年前海水才开始退去,显露出的大片平原中间形成一个大湖﹐古称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大野泽东至今嘉祥城附近,北到南旺、梁山、郓城一带,南边即巨野县,“方圆几百里”。
那时,西部的许多河流都流入大野泽,其中有一条比较大的河,古名叫济水。济水发源于开封、商丘一带,大体沿今黄河南岸流经定陶、菏泽向北注入大野泽,在梁山附近出泽之后流经古须城,折向东北经东阿、济南在利津入海。
汶水发源于泰莱山区,流经泰安、东平,在梁山东北与古济水会合,随济水东流入海。泗水在兖州会小沂河之后,东南流经鲁桥、南阳、鱼台转而南下,经湖陵城、沛县东、留城、徐州再南至淮阴与准河会合向东入海。
这两条河在有史记载的几千年间,流向都非常稳定,水源充足,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得以从事水上活动。司马迁的《史记·禹贡》中就有“浮于济漯达于河”(船从古济水到北面的漯水再到黄河)、“浮于淮泗达于河”、“浮于汶泗达于河”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禹贡年代,这里已是河河相通的航运水网了。
春秋时著名的吴王夫差开邘沟(即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江淮运河),应鲁国之约率10万大军乘船从邘沟在淮阴入古泗水运道,一路北上,在莱芜艾陵将齐国打败。吴王有了这次经历,第二年就开菏水(即从鱼台至定陶间运河),再次率大军经古泗水到鱼台之后,沿菏水到定陶,转入古济水上段在今商丘西南的“黄池”与晋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
秦汉年代政治中心西移,以上河流都成为向关中进贡的重要水道。隋唐时期,隋炀帝开通济渠,将南北运河移至开封一线,济宁被甩在一边处于次要地位。
这期间,由于黄河决溢,西部地区的地貌已发生变化,自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将菏泽一带的地面普遍淤高,大野泽也淤塞大半,原有水系完全被淤塞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