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鲟鱼与鳇鱼的区别

鲟鱼与鳇鱼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3-07-21 09:13:12

鲟鱼与鳇鱼的区别

  鲟鱼与鳇鱼的区别如下:

  1、分布范围不同

  现在鲟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鳇鱼主要分布在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达氏库页岛;以及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新疆伊宁、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等水域。

  鳇鱼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

  2、生活习性不同

  鳇鱼是生活于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不作长距离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夹心层、江岔等水流较缓慢或者是急流漩涡处的砾粒质和砾质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动。逢大河涨水时游动异常活跃,常见有翻滚跃动的现象。

  退水时活性较差。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

  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

  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

  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3、生长繁殖时期不同

  鳇鱼出生5个月后,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雌鱼产卵期为5-7月份,水温为15-17℃,产卵在水流平稳、水深2-3米的砂质江段处,卵粘着在砂砾上。产卵的数量惊人,大约60万粒至400万粒。

  其怀卵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一般为40万至300万粒,卵巢重量多为17-38公斤左右,大型个体的卵巢重达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

  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在春季5——6月份开始产卵游动,在河流水温16℃——18℃进入产卵场,开始产卵。

  而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

  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

  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

  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中华鲟寿命可达40岁。

  4、诞生时间不同

  鲟鱼因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而鳇鱼侏罗纪时期。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