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深时见鹿: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出自: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翻译: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诗歌描绘的,正是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颔联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颈联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意在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以倚松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作品的构思也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