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广西十大古关

广西十大古关

更新时间:2023-09-02 01:16:47

广西十大古关

排在第一的当数友谊关 。这是广西三大边关最重要的一个关口。该关位于凭祥市南18公里处。关楼两侧山峰屹立,中越铁路穿越峡谷从关东侧而过, 通越公路穿关楼下门洞南去,为中越交通之咽喉,是中国十大名关之一,有中国南疆第一关之称。友谊关古称鸡陵关,明朝永乐三年(1407年)改称镇夷关,明末称镇南关。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5年改为友谊关。1885年3 月,中国抗法部队于关前隘口痛歼法国侵略军。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 革命党人联络“会党”,发动了镇南关起义,占领了镇南关炮台,与清军激战七 昼夜。

中国南疆第一关: 友谊关

  平而关 位于凭祥市西北22公里处,广西三大边关之一。有宁明经凭祥至平而关公路,出境后为简易公路, 可经七溪、东溪至越南高平,经脱浪、同登又与谅山公路连接。扼其以南2.5公里处之平古岭, 可控制平而关以南之中越交界地域。1950年2月7日,解放军曾在此地全歼逃入越南又回窜之 国民党军刘嘉树兵团6700余人。

  水口关  位于龙州县城西北34公里处,广西三大边关之一。出境后与越南公路连接,经越南广渊通向高平,亦可经同登至谅山。水口关南北两侧 石山林立, 山高均在海拔300米以上,巴望河为中越界河,与越南之平江于水口关汇合后为 水口河。水口至龙州有长约30公里、宽2—5公里的山川河谷;地势平坦,便于部队机动,该 谷地一直延伸至越南的复和,整个地势中方高于越方。

 古严关    位于兴安城以西约17公里处,是古代控扼湘楚进入粤西古道之要冲,是中华名关之一。关的东面有狮子山, 西面有凤凰山, 石壁相对。两山之间,有巨石垒砌的石墙相连,长约30米,高约5米,中间 为关门。严关西北面不远,又有小严关,称“楚越之咽喉”,四面石山环抱,石城相连,东 西两边设有关门, 中为纵横约1.5公里的坪地,可屯兵坚守。小严关与严关互相犄角,形势险要。

古严关

  昆仑关 位于桂中宾阳县和邕宁县交界处。关道深长险要,东西两而峰峦对峙,绵亘不绝,邕宾 公路沿着古道由南向北,盘绕其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有“南方天险” 之称。宋朝皇佑年间,侬智高因受拒绝向交趾称臣,受其压迫,在多次请求归附大宋不成起兵反宋。宋派狄青来镇压,夜夺昆仑关,侬智高兵败。抗日战争时间, 1939年12月,昆仑关战役即发生于此。 是广西古代第二大著名关口。

昆仑关

鬼门关 在玉林市东部与北流县交界处的天门山上。石壁上“天门关”三个大字十分醒目。天门山与龙狗岭两座山脉相对而立,山峰高耸,至天门关处紧收狭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唐朝宰相李德裕到海南后曾写诗一首:“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此关虽然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关口,但它的名气重在文学而非军事。

龙虎关 恭城县东北35.5公里之龙虎关,建立上尖下圆的石砌烽堠,遇兵、匪袭击,则烧 烽火,狼烟冲天,远处可见,以示报警,各地守军相互策应。此关扼通湖南江永、道县要道, 日军1944年进攻桂林时,其一部自此入关,攻击桂林侧后。 是五岭之一都庞岭山脉中的一处关口,是一个镇守湘桂粤三省边界、攻退灵活的军事关隘。由于是湖南江永与广西恭城交界之地,关南属广西,关北属湖南。故湖南人叫江永龙虎关,广西人叫恭城龙虎关。

清水关:桂北地区湘桂边界三大名关之一。离全州城约52公里,地形险要,山清水秀。1852年4月,太平军蓑衣渡大战失败后,有一部分太平军是从这里离开广西全州进入湖南道县境内的。 是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第六军团主力进入广西的关口,有红军万里长征第一关之称。在全州县东山瑶乡斜水村委上马山自然村。

清水关

永安关:桂北地区湘桂边界三大名关之一。 在灌阳县城东北52.5公里的阵北村东面,东北通湖南道县,西南趋县城。民国以前筑有石关 门。1931年1月6日,红七军北上东征,从这里离开广西进入湖南道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最先进入广西的关口是永安关。1934年11月,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和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团(一部)长 征经此关入灌。

今日永安关已经变成宽敞大道

 雷口关 桂北地区湘桂边界三大名关之一。在灌阳县城北40公里的雷口村北,路通湖南道县。民国以前筑有石关门。1934年11月,中央 军委第二纵队和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一部)、第五军团、第八军团、第九军团经 此关入关。是中央红军长征时进入广西红军人数最多的关口。

  广西除以上十大陆路名关外,水路关隘大藤峡也在历史上很有名。该地是明代广西瑶、壮农民起义的策源地。位于桂平城区西北约8公里的黔江下游,是广西境内最大最长的峡谷。上从横石矶,下至驽滩,全长30 余公里,为柳州至梧州水路交通咽喉,沿岸千山绝壁,峰峦叠嶂,绵延数百里。形势极为险 要。 崖壁上刻有明朝时的题字“敕赐永通峡”。1974年春,毛主席曾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