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有趣很好看的电影。讲的是一个苏联克格勃女杀手安娜纵横天下,完成无数次暗杀任务之后,寻求自己自由的故事。
安娜自小父母亡故,衣食无着,只好跟着一帮小痞子瞎混,后被克格勃招募,当时她想到自己的生活这么清苦,饥一顿饱一顿,能找个吃饱饭的地方也不错,于是同意。
她没有想到的是,从此她便由体制外的自由身沦为了体制内的奴隶。
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她是克格勃手中一件有力的武器。
她听命于上司的安排,杀人已经成为了自己的日常工作。
在厌倦了这一切之后,以安娜的聪慧,利用美苏之间的种种矛盾和纠葛以及克格勃内部的权斗,最终为自己争得了自由。关于“自由”这个话题尤其是从事杀手这个职业的自由是很有说头的。
通常杀手有两类,一种是单打独斗的职业杀手,到底是否存在这样的职业且不去管它,从文艺作品中看到的,如《豺狼的日子》里的那个顶尖杀手或《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让雷诺,他们的原则是不管对方是好人坏人,只要有人给钱就去杀,要讲的不是正义而是生意。
再一类就是隶属于某个间谍部门的杀手。如摩萨德暗杀黑九月的死神突击队,英国军情五处的007,中情局暗杀卡斯特罗的行动组,咱们曾经存在过的红队等等。
共同的特点都是为了某个政治目的去杀人。
对于双方来说,他们都是一个机构的员工,从事的只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与一般工作不同的是,这工作是以生命和自由为代价的。因此,凡从事后一类杀手工作的,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
如《潜伏》中的余则成,为了理想和信仰,甘愿贡献出自己的一生,一辈子潜入在敌巢中,一辈子过着两面人生。有了信念,虽九死而未悔。
看到最后翠萍抱着孩子翘首以望,不由得一阵心酸,也更加崇敬余则成这样的无名英雄。
而在这部影片中的安娜则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人,已经谈不上什么信仰了。
安娜所期望的就是能够自由的生活。在招募安娜的时候,阿里克谢给安娜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说:“我们的人生都有转折点,大多数时候,我们要等它们近在眼前了才能分辨出来。我来就是要告诉你,你现在就是你的转折点。
每个交叉路口都有很多路可走,你只要选对路就行。”
安娜回答:“你说的那些转折和选择只是漂亮话而已,如果它意味着要把我带往又一个操蛋的地方……”
这时,安娜没有丝毫犹豫,拿出刀割开手腕的静脉。
阿里克谢对她说:“你有权力在生命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但你无法做到拒绝生命本身。”
意思是你最坏的选择也比自杀好吧。
于是他对安娜提出了工作五年的承诺。而安娜也轻信了他的话。可一旦加入克格勃她才明白,在这个见不得人的地方,“要么做奴隶,要么去死“。
而这些更增强了安娜对自由的渴望。我们的生命中,当然愿意有一种信仰去支撑。然而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去遵从领导的意志,与领导者们保持共同的信仰。
更何况在克格勃这样的机构中,瓦西列夫和奥尔加之流的权斗倾尽了他们的全部精力,他们尚且不把信仰当做一回事,自然也没有力量和精神去要求下属的忠诚了。
尤其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国家中,拒绝崇高是人们的共识。
对于安娜这样的个体来说,既然没有信仰,那么在她的生命意义中,还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的呢?
对于此后的生活,她的憧憬也令人心酸:“我从未有过一天的自由,六个月对我来说很漫长了,总比一天没有强。”所以我们不应该去苛求安娜的行为。而且,对于熟悉克格勃内部倾轧的安娜来说,暗杀瓦西列夫对于国家利益并未造成什么损害,安娜要的是自由,奥尔加要的是权力,中情局要的是复仇。她所做的只是一桩生意、一种交换罢了。影片中我最欣赏的角色并不是主角安娜,而是奥尔加。奥尔加是个丑陋的老太太,不停的抽烟,不停的擦鼻子。她很早就进了克格勃,当初上司为了考验她,把她单独扔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使她成了瘸子。也因此练就了她的冷酷无情和对生命的漠视。影片中,她同意安娜试用,并说:“我收下她,试用。要是不成的话,我会送她的尸体回家。”奥尔加为了谋求权力不择手段,默许安娜去暗杀瓦西列夫。在最后,她遵守约定,删除了安娜的档案,这时,在她一贯冷血的眼神中,奇妙露出了一丝笑意,透出了对安娜的怜爱。其中还有一个令人发笑的场景,奥尔加穿着大衣,围着围脖,看着安娜的档案,挑剔的说:“她会不会下棋关我屁事。要是她能把我们的暖气修好,那还算有用。”对当时苏联生活设施的落后描绘的恰如其分。而主角安娜的选择却差强人意,表情死板。虽然符合安娜这个杀手的冷酷性格,却少了对安娜性格深处的揭示。影片采用的是时空交叉的手法,颠过去倒过来却不乱,逻辑清晰,细节上照顾的很周到。拍摄的很细致。无论是在模特们表演的现场,安娜打斗的豪华客房,在休假的海滩上,或是双方蓄势待发的公园中,导演都追求一种唯美的风格,壮丽的红场,高耸的埃菲尔铁塔,秋日的落叶,初冬的残雪……,色彩艳丽,景色动人。哪怕气氛紧张仍然使人赏心悦目。这是一部娱乐片,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它有什么深刻的思考。闲得无聊了找刺激,看看就好。本人评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