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姓子名辛,《史记.殷不纪》说: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并非谥号; 「纣」可能是同人给他的恶谥。
周代有谥,则确凿无疑,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日文,称周文王。
秦朝曾经废谥号。
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子( 嗣皇帝)议父( 先帝)、以臣议君; 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 亦无庙号) ,对大臣也不赐谥。
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
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
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
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
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
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厘( 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 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