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有关六国论的课外知识

有关六国论的课外知识

更新时间:2023-09-18 12:00:25

有关六国论的课外知识

一、 苏洵和《六国论》:

苏洵生活在十一世纪前半期。当时,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提出对敌斗争应该注意的问题,借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题发挥,以古喻今。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赵宋统治者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象。六国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破灭了,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得到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辟的《六国论》。

二、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苏洵(字老泉,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据说,苏洵年轻时是不善读书学习的,在夫人程氏的规劝启发下,苏洵到二十五、六岁才开始认真读书。《三字经》中说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即是讲苏洵读书学习的故事。正是由于苏洵在苦读“诗、书、经、史”的过程里,与程氏一起了中培养了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子:苏轼和苏辙。苏家三父子被后人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除“三苏”外,还有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苏洵不赞成舞文弄墨、纯粹在辞章上耗费精力,曾说自己写文章没有什么别的长处,只是喜欢谈论用兵之道,评议古今形势。因此,他把自己比做汉代的政论家贾谊,而不愿意有人把他比做辞赋家司马相如。他的文集里所收的作品,主要的也就是政论文。这些政论文老辣犀利,简劲有力,宏伟雄迈,奔骤驰骋,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