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原本是山中野果,自生自灭,不为人所知。据说是落魄秀才罗隐,旅居昌化时,偶见山中猴子在剥食此物,他有意拾得几颗,敲去外壳,咬破内核,拣仁尝之,觉得涩中有甜,味道不错,于是顺口溜出歌谣告诉山农:“高高山上有树木,寒冷不怕霜和雪,结出果子人不识,去掉外壳吃里核。”
这个叫罗隐的人,生于唐末五代,家住新城(今富阳新登),离昌化不远,因屡举不第,心灰意懒,常至昌化一带游荡,与农夫村姑说笑调侃,编一些奇闻趣事消遣时光,因此,昌化人对他熟悉。山核桃是否罗隐发现并广而告之,未作细考。但此传说至少是告诉人们,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人们已知道山核桃的食用价值了。
明清后,有关山核桃的文字记录陆续见世,如清康熙《广群芳谱》说:“山胡桃,底平如槟榔,皮厚而坚,多肉少仁,内壳甚厚,须椎之方破,此南方出者。”从中已表明,山核桃出产地,山核桃之形状、构造、肉质以及吃法了。
随着时间推移,山核桃越来越被人所识。清末民初,昌化人将采来的山核桃,用石臼捣或木砻磨,脱去其外壳,然后水煮,去除涩味,再放在炭火上烘干,便拿来食用。或盛于口袋,或包在纸中,边捞边走,走到哪吃到那,其乐无穷。当发现山核桃含油脂较为丰富后,又别开生面地用作榨油。民国三十一年(1942)编印的《昌化经济》说:“从前山核桃不为人注意,民国初年才开始榨油而向外营业,嗣后被有闲者发觉以之为茶助,于是逐渐推广……成为昌化新兴财富。”
那时,昌化各乡镇都有榨油作坊,人称“油车”。“油车”除了加工菜籽油、芝蔴油,就是榨制山核桃油了。先是将山核桃晒干炒熟,然后碾碎用铁篐和稻草把碾碎的山核桃包扎成竹笠大小厚约一寸的“筒饼”,最后放进油槽挤打。每百斤山核约能出油二三十斤。榨油后的山核渣用来喂猪或当庄稼肥料,饥荒年也用作人食。
从前,山核桃只是产地农家自己食用,并未当作商品买卖,渐渐地,沪杭一些店家老板,发现其价值后,便来昌化收购。那时的产量极低,价格十分便宜,《杭州供销社志》:“民国二十五年,昌化产山核桃1000吨,每100斤售价8元,翌年升至17元,民国三十年产量增至2000吨,主要贸易地为顺溪、颊口、昌化、河桥等。”也就是说,1936年山核桃只有8分钱一斤,价格何其低廉。1964年,炒好后的山核桃也不过2角8分一斤。上世纪八十年代,山核桃升至5-6元一斤。而今,山核桃每斤50元左右,是1936年的600多倍,是60年代的200倍,是80年代的10倍……
山核桃从最初不为人知的野果,到民国初年广被用作榨油成为百姓营生之物;从被炒煮成干果助茶飨客,到如今跻身休闲食品新贵,山核桃已走过千年历史。而从昌化山区农家的竹篮谷箩走进沪杭都市的商店柜台甚至飘洋过海,只不过是百年旅程。
因昌化地属临安市,如今的昌化山核桃已被正式冠名为“临安山核桃”,且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著名商标,2013年品牌价值3.5亿人民币。山核桃种植面积50万亩,产值达6个亿,年加工山核桃3万吨,临安市被授“中国山核桃之都”,昌北岛石被授予“中国山核桃第一镇”,山核桃也荣登“杭州七宝”之首。
目前,在临安,经营山核桃的商家店铺几百家,而在杭州城,多达2000家。过去所售山核桃多为散装,顶多也只是纸袋包装,而今高档礼盒、精美罐装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近几年,山核桃文化节渐火爆,从昌化乡镇到临安人民广场,从杭州吴山广场继而到上海人民广场,各种山核桃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国内外林业专家、健康营养专家、营销专家纷纷显身,从各自专业角度大言此果。可以说,在杭州,上至省长书记,下至社区老妪,无不知晓山核桃。听说山核桃近几年还被定为“省礼”,登上大雅之堂。真是,从来没见到有这么一颗果子会引起如此多的人关注与喜爱,从来没有见到哪一种果子会摆上如此光鲜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