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卧”有“趴”的意思,也有其他含义,具体如下:
1.睡倒,躺或趴。
古文例子: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译文: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
2.躺;卧而不眠。
古文例子: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躺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眠,睡。
古文例子:东汉·王充《论衡·订鬼》: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译文:白天就见鬼出现,晚上睡觉就梦见鬼。
4.倒伏;横陈。
古文例子:唐·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译文: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横陈在水波上。
5.隐居。
如卧龙,卧隐,卧云等。
古文例子:魏晋·陈寿《隆中对》: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译文: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隐居着的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