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文言文意思是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疋《唐韵》即玉切。《集韵》《韵会》《正韵》纵玉切。亚音哫。《说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注: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释名》:足续也,言续胫也。《易·说卦》震为足。疏:足能勤用,故为足也。《礼·玉藻》:足容重。注:举欲迟也。
又《广韵》:满也,止也。《书·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足听闻。《诗·小雅》:既沾既足。《礼·学记》学然后知不足。《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吴语》: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尔雅·释草》:虃,百足。注:音纤。
又姓。《战国策》:足强。注:韩人。
又《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时,苗足本。注:足,犹拥也。
又《广韵》:添物也。《类篇》:益也。《前汉·五行志》:不待臣音,复谄而足。
又《韵补》:叶子悉切。《易林》:欲飞无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为贼。
说文解字
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即玉切。注: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
说文解字注
(足)人之足也。在体下。从口止。
依玉篇订。口犹人也。举口以包足已上者也。齿、上止下口。次之以足、上口下止。次之以疋、似足者也。次之以品、从三口。今各本从口。非也。即玉切。三部。凡足之属皆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