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赵绾王臧死于谁手

赵绾王臧死于谁手

更新时间:2024-01-05 16:14:43

赵绾王臧死于谁手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17岁,登上帝位才两年。

就在这一年,西汉的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官员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被关进监狱后自杀。这两人一为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一为郎中令,位居九卿。

两位汉廷的高官究竟是犯了什么罪,落得这样的下场?

建元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

——《史记·孝武本纪》

原来赵、王两位倒霉蛋是得罪了当朝的太皇太后。他们向皇帝进言,今后朝廷的事不用再向太皇太后禀报,结果引火烧身,锒铛入狱,最后小命不保。

孝文皇后窦猗房

太皇太后何许人也?她姓窦,名猗房,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生母,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奶奶。

太皇太后在景帝朝做皇太后时就喜欢干涉朝政。刘彻即位,由于年幼,太皇太后觉得他政治经验不足,于是便光明正大掌管朝政,朝廷大事都得向她上奏,而小皇帝刘彻实际上是被架空了。

无论是刘彻授意还是王、赵二人主动请缨,总之一场祖孙之间的政权之争就这样发生了。

羽翼未丰的刘彻自然斗不过德高望重的亲奶奶,于是在王、赵两人做了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之后,太皇太后就偷偷调查两人,抓住了他们的一些“小辫子”并禀告给了皇帝。该怎么处置,皇帝自己看着办?

刘彻自然明白这是奶奶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不得已,只能将自己的得力大臣下狱。

“请毋奏事太皇太后”这一事件是赵绾、王臧两人被迫自杀的直接原因,从史书的记载看,或许早在这件事之前,太皇太后就对两人很不爽了,矛盾就在于双方坚持的学术思想不同。

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後皆自杀。 ——《史记·儒林列传》

上述这段史料说得很清楚,王、赵两人是学《诗》出生的,根正苗红的儒家弟子。两人入朝为官后,想用自己的所学做点事——“欲立明堂以朝诸侯”。

但是呢,窦老太太喜欢黄老学说,对儒学不感冒,然后就刺探两人的毛病去问责刘彻,一招“借刀杀人”,借皇帝之手除掉两人。立明堂之事也不了了之。

学术之争的背后是新旧势力之争

如此看来,赵绾、王臧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学术之争?事实上却未必。

我认为,太皇太后并不反感儒家学说,她所忌讳的是儒生用儒家的那一套政治理论来改变政治,动摇汉初以“黄老学说”治国所形成的“无为而治”的局面。

赵绾、王臧提出的“立明堂朝诸侯”仅仅是在国家礼仪方面的一些建树,并未触及到根本,窦老太太难道不是担心两人开了一个头之后,那些儒生们会一发不可收拾吗?

说太皇太后不反感儒学,依然可以通过分析史料得出个一二来。

其一、建元元年(公元140年)十二月,刘彻诏丞相、列侯、中两千石、诸侯国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丞相卫绾认为,所举的贤良方正学的都是“申、商、韩非、苏秦之言”,乱国政,请求刘彻罢去,获准。这些人学的都是法家或者纵横家的学说,既然刘彻都罢去不用,他所要征召的又是哪些人呢?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後,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史记·孝武本纪》

看清楚了,除了刘彻早就仰慕的赵绾和王臧之外,其他征召的贤良方正是清一色的“文学之士”,即儒生。

刘彻这种大肆征召儒生入朝的行为,引来喜好“黄老”的太皇太后的反对和阻扰了吗?并没有。

其二、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刘彻听从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废除汉初以来的各种“百家”博士,增设《易》和《礼》博士,合文景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

此时太皇太后仍健在(建元六年崩),也未见她对刘彻的做法有任何反对和阻扰。并且在景帝时就已有尚书博士、诗经博士和春秋博士,彼时身为皇太后的窦老太太何曾反对乃至将这些儒家博士撤销过?

综上可见,窦老太太虽然力挺“黄老”,但也没有把儒学完全排斥出朝廷。只要不插手实际的政治事务,儒术和“黄老”也是可以并行与朝廷的。

一旦儒术要越过“雷池之半步”,那么窦老太太也是会动杀心的,当她得知王、赵二人想架空她的权利时,老太太曾出口大骂:“此欲复为新垣平邪!”这两个兔崽子又想当新垣平!

新垣平是文帝时人,以善于“望气”得到文帝信任,趁此机会,他建议皇帝改正朔、易服色,并进行巡狩封禅。总之,新垣平虽然不是儒生,但说的却都是儒家的那一套。结果后来有人告发新垣平“望气”一说纯粹是弄虚作假,文帝将其处死。

方士新垣平

赵绾、王臧虽然不是新垣平这样的江湖骗子,是个正儿八经的儒生,但要求有所变革双方都是一样的,哪怕是看上去是那么不痛不痒的“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事。因此,两人就触了霉头,被下狱逼死。

应劭对赵、王之死的根本原因看得很透彻,他在注《汉书·武帝本纪》时就指出,两人惹祸上身实为帮助刘彻执政扫除障碍,以便利用儒家学说进行改革,并非是太皇太后对儒学有什么成见。

礼,妇人不豫政事,时帝已自躬省万机;王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后素好黄老术,非薄五经,因欲绝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杀之。——《汉书·武帝本纪》

至此,我可以下结论:赵、王两人之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与当朝主流思想的学术之争而是话语权和政权之争,应该没有什么不妥当之处了吧。

赵绾的影视形象

后记

汉初兴“黄老学说”,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这一国策从高祖、惠帝、吕后一直持续了六七十年,遂成“文景之治”,西汉国力逐渐达于全盛。

而文化事业也在这种局面下逐步复苏。先是,秦始皇帝下焚书令,民间私家藏书除卜筮、种树等书籍之外全部烧掉,几断学术发展之源。

汉承秦制,治国仍以法为主,儒学尚未得到自生自长的地位。但在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也呈蓬勃发展之势。

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西汉朝廷宣布废除秦朝的“ 挟书律(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文帝时主动下诏,搜求民间遗书,进一步为文化复兴松绑。

民间因此重得流传书籍的自由,而儒学新芽得以再次萌发,并从民间走向朝堂。

文景时,西汉朝廷恢复儒学的官方地位,《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

而其时,汉朝“无为而治”的效果已达鼎盛,一方面,非有改革不得新突破,一方面各种弊端显露,非有改革不得去其弊。

董仲舒

经济上,财产贫富不均,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董仲舒语)

教化上,风俗日败,人不知礼仪,无廉耻之心,急需由儒生领导开文治政府,化而育之,使人心向善,所谓“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所能为也”。(贾谊语)

此外,国内诸侯王势力仍然过大,中央威权仍受威胁;国外,匈奴虎视眈眈,时刻南下挑起边衅……

此类问题不一而足,如若继续“无为”下去,势必病入膏肓。因此,非进行改弦更张,创立新制度、新政府不可。而儒学趁时而起,以学术指导政治,最终开辟一新局面。

“黄老学说”起初也为民心所向,然主导政府六七十年,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已成强弩之末。新旧势力遂不可避免地迎来正面交锋,直至发生流血事件,以赵绾、王臧拟于“戊戌六君子”岂不恰当?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