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呢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呢

更新时间:2023-10-06 13:22:31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呢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父子关系,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一笔书”,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在王献之很小的时候,他的字写得就很不错,有一次王羲之出门游玩,回来的时候看到王献之正在自家的墙壁前手持毛笔书写大字。

王献之写得非常投入,一笔一画都写得有板有眼。王羲之看着自己儿子的字迹,心中非常满意,站在原地暗暗观察并且频频点头。

就这样大约过了10分钟,父亲王羲之在王献之身后轻轻咳嗽一声,想要暗示儿子自己回来了,让儿子献之休息一下。

让王羲之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随着王羲之的这一声咳嗽,正在写字的献之突然之间在心中明悟了父亲写字时的技巧。在接下来的几笔,他写字技巧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

王献之的表现让王羲之大感意外,而且心中一阵激动。尤其是王献之最后几笔之中那所蕴含的神韵,虽然还有些略显生涩,但是却已经初见雏形。

父亲王羲之在心中感叹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天赋,决定在日后严格要求王献之,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献之的书法终于臻于大成。王献之站在自己的书房窗前,看着院子之中那一潭原本是清澈的池水,现在已经因为洗毛笔而变成了黑色,变成了墨池;看着院中整整15口大缸水也因为多年来练习写字而已经彻底用完,看着眼前这些记录着自己心血的东西,一时间他的心中感慨万分。

王献之回忆着自己练字的这些年头,虽然已经能够将父亲的字体写得炉火纯青,可是他的心中依然不感到满足,总想着自己能够突破父亲所达到的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东西。

于是王献之在书法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终于在他不断的努力下,他不仅仅继承了家学,而且还创造了完全属于他的书体,那就是“破体书”,改变王献之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所以得至后人的重视和崇拜。

王献之作品传世不如父亲王羲之多,但也有百帖上下。著名的有《廿九日帖》、《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十二月帖》、《中秋帖》等。

《廿九日帖》原载《万岁通天帖》,勾摹精良。字形略扁,有些字和北朝碑刻相近。《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原墨迹早佚,现只存有刻本。此帖艺术性极高,笔画精严挺健,字形或大或小,萧散逸宕,章法亦顾盼有姿。

《中秋帖》,曾被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一,视为献之真迹。实际那是米芾的草临本,米味甚重。《中秋帖》的原本是《十二月帖》。该帖曾为米芾所藏,刻入《宝晋斋帖》。比较起来,还是《十二月帖》更能反映王献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楷书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法家们,写楷书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代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

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梁文学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记载:

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直至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也有人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以上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之间的事迹。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