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诗歌《石炭》可以说明

诗歌《石炭》可以说明

更新时间:2023-09-22 23:07:17

诗歌《石炭》可以说明

石炭(并引)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彭城旧无石炭。

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这首诗说的是冶铁业在苏东坡的倡导下完成了从木炭炼铁到煤炭冶铁的华丽转身

  背景资料:

  苏东坡知徐州时的利国,是一个年产生铁154万斤的冶炼中心。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大家冶户,藏镪巨万,而守卫却严重不足,常为盗贼所窥。苏轼由利国监的守卫,想到徐州的安全,进而考虑到京东之安危,心焦如焚。而此时河北因“地方保护主义”,又禁止利国之铁北上,利国近四千人的冶炼从业者又面临失业之虞……。爱民如子且忠心为国的苏东坡一方面为利国的冶铁业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又从安全考虑,征“有材守而忠谨者”,“授以剑刃刀槊,教之以击刺。”以达到以冶护冶、以冶守冶的目的。是以“冶户皆悦而听命,奸猾破胆而不敢谋也。”为民计,为国计,苏轼此举真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苏东坡以个人之力不仅使利国的冶炼业得以巩固,而其于元丰元年冬天在彭城西南白土镇所发现的石炭也被其推荐到利国用来炼铁。利国的冶铁业在苏东坡的倡导下完成了从木炭炼铁到煤炭冶铁的华丽转身。此举不仅是宋代冶铁业的一大创举,也使得利国的冶铁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他在《石炭行》中说:“……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铄石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安可樵,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腰斩长鲸为万断。”

  在苏东坡初任徐州知州时,利国有冶户36户,每个冶户中采矿、冶炼铁的从业人员达百人,计整个利国从事冶炼业的人员达近4000人。加上其他组成人员,宋元丰元年时,利国居民已过万人。此时再加上苏东坡的推波助澜,利国的财富与人口即使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了。此后一段时间,利国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路两侧的房屋鳞次栉比,兴旺繁华的场面让一水之隔的留城与之相比也要相形见绌了。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