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末年就出现了由贵族豢养的职业艺人,他们被称为“优”。
战国时期,产生了一种舞蹈化的武术竞技表演,叫做“角抵”,相传由上古的战争舞蹈演变而来。
到汉代,民间的角抵用来表现一个简单的故事了;发展到隋末,还出现了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戏。
唐代盛行一种由两人表演的“参军戏”。
参军,原是一种官衔,因这种表演的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故名。
参军是丑角,被机智善辩的苍鹘驳倒而认输,这种戏总是以苍鹘要打参军来收场。
到宋代,角色就由参军戏的两个发展为五个,成为“杂剧”;为了跟后来元代的杂剧相区别,称之为“宋杂剧”。
宋杂剧随王室南迁而带到江南,跟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民间的“永嘉杂剧”融合发展,形成所谓的“南戏”。
南戏的分场结构、角色体制和表演手段已臻完备,体现出中国戏剧的民族特色。
在金朝统治的北方,河北一带流行一种叫“院本”的戏曲。
到了元代,它吸收了曲牌联套的“诸宫调”音乐结构,发展为我国成熟的戏曲剧种——元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