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战国时期的乐器和乐曲

战国时期的乐器和乐曲

更新时间:2023-06-28 08:23:25

战国时期的乐器和乐曲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有编钟、编磬、鼓、竽、琴瑟等。

(一)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据《战国曾侯乙编钟》记载,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1978年,在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约公元前433年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考古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二)编磬。据史料记载,编磬古代多为宗庙所用。汉代有“四时嘉至磬”的说法,这里的“嘉至”是西汉宗庙迎神乐名。王国维也曾指出,“钟磬独以嘉至名者,以其为庙乐之首也。”编磬是古代汉族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三)鼓。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据《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

(四)竽。竽为古簧管乐器,属于吹奏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荀子·正名》记有“竽,竹三十六簧,,管乐也。调竽奇声以耳异”。《韩非子·解老》也曰,“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竽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

(五)琴瑟。瑟是汉族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三皇五帝年表》记载,琴瑟均在伏羲时代发明。《礼记·明堂位》曾提到“大瑟小瑟”;《尔雅》曰,“大瑟谓之洒”,“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曾提及瑟,“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