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谨慎细致。那又何至于失守街亭呢?原因可分为两个原因:客观和主观的分析。客观上,总认为街亭失守是由马谡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对诸葛亮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休道司马懿,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也?”他争取了防守街亭的重任后,不认真分析形势,不虚心听取王平意见,把营寨安扎于山上。魏军进攻时,面队蜀军惊惧的局面,他无计可施。最后败逃,致使街亭失守,陷蜀兵于极不利的局面,就是纸上谈兵,不顾实际情况的特点导致了他的失败。
在主观上,失街亭的原因在于诸葛亮自身,是他错用人才,是他允许马谡守街亭,而没让稳重王平去守,才导致街亭失守。在马谡请命时,诸葛亮曰:“街亭虽小,干系重大,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绣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余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孔明知道,马谡虽位居“ 高参”饱读兵书,精通计谋,曾为自己献出过许多良册,立过许多功劳,但他从未担任过主将,从未独立守过城池,诸葛亮为失街亭埋下第一颗火种。不因之而拒之,继而从之,这是第二颗火种。马谡到实战上,两颗种子萌芽,生长,到最后查点便使马谡命丧黄泉。所以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
同时,在此事上也表现 诸多优点。首先,他听到了孟达被杀,司马懿出关,立即料到对方下一步行动,及时派人去守街亭,虽事后败了,但仍显出他足智多谋,在变化多端的形势面前高度警觉,能审视度势,未雨绸缪。再次,马谡走后,他不放心,接连部署大将接应,街亭失守,他调兵遣将,以便撤离危险之地时,对关兴,张苞嘱咐甚细,尤其是想到派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又足以表明他细致入微。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追查失守的责任,果断的正法马谡。但对其他三员大将不了了之。在当时,这可能是最恰当的结局。但从侧面看,这也表现了诸葛亮赏罚不明,为维护统治,过重的判决了马谡。
失街亭的原因也不只是诸葛和马谡两个人造成的,仍有许多原因,比如司马懿的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