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蛋龙学名(oviraptorphiloceratops)意即“偷蛋贼”。窃蛋龙的化石骨架发现于1923年,是在一窝原角龙的蛋旁边发现的,骨头已经破碎,科学家认为它们正在偷吃原角龙的蛋,所以取名为偷蛋龙,后来证明它们不是在偷蛋吃而是在保护自己的蛋。
窃蛋龙身材较小,它的后腿很长,尾巴较短,前肢强壮。每只手上有三个长长的手指,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所有的手指和脚趾都有锋利的爪子。窃蛋龙头的形状就像鸟的头。它的短喙有着强壮的下巴。在它的鼻子上还长着小角。窃蛋龙的脑袋相当大,所以它比较聪明。它产卵并抚养自己的孩子。窃蛋龙用两条腿走路,生活在7000万-88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窈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身长约两米,大小如鸵鸟,长有尖爪,长尾,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行动敏捷,可以象袋鼠一样用坚韧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
窃蛋龙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成年的窃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的圆锥形的巢穴中。巢穴中心深一,直径两米,每个巢穴相距7到9米远,它们的个子比较小,有时它们用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让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孵化所需的热量,进行自然孵化。
“在距今8000万年前,一只2米长的恐龙,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龙蛋时灾难降临了……”,这就是1923年俄罗斯的古生物学家德鲁斯在蒙古大戈壁上发现时一幕。发现时,这个恐龙骨架正爬在一窝原角龙的蛋上。当时的科学家认为它正在偷别的恐龙的蛋。于是科学家给它起了很不好听的名字,叫窃蛋龙。
后来,人们根据这条恐龙身体的特征,如:和鸟喙相似的嘴,没有牙齿等等,推测它是怎样偷吃恐龙蛋的:把蛋含在嘴里,再利用外力把蛋敲破。这样窃蛋龙就一直背着这个“黑锅”。
1990年,中外国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联合考察的时候,发现了完整的窃蛋龙骨架,它正卧在一窝恐龙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看样子是正在孵蛋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掩埋了。科学家还根据窃蛋龙的喙部有各很坚硬的角质壳推测它可能是杂食性的,坚硬的喙部可以很容易地刻开软体动物的壳。因此,科学家基本认为窈蛋龙并不偷窃其他恐龙的蛋,反而它还有孵蛋的功能,所以许多科学复原图把窃蛋龙身上画了许多毛,强烈表示窃蛋龙孵蛋的观点。但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窃蛋龙的名字是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