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根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渐多;民间亦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期间,南方部分地区有祭社习俗,即庆祝土地公生日;北方则有吃猪头肉(龙肉)、理发(俗称“剃龙头”)的习俗,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鸿运当头。吃食也多以龙的部位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饺子则叫龙牙。
除了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春秋农时周期相一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春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龙首角宿,古人形象地称之为“龙抬头”。
龙抬头节延续至今,已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从传统农业意义上的节日发展为公共节日,龙形象已从早期的民间信仰变成现在的民族文化符号,龙抬头节不只是求雨驱虫,更代表了当下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对新的一年开启新篇的热切期待。
龙抬头的相关谚语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