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未动,番未动,仁者心动”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
观点:
惠能的“心”论,应当是脑力思考或心理活动的范畴。惠能并没有否定世界的存在,也没有强调意识是第一性的,相反他认为“佛法在世间”,肯定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存在于世界之间,他坚决反对“离世求佛法”。
惠能强调用心,可以说是他在感悟世界,理解世界,认识世界中强调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认为“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
因此可见,惠能教导弟子,求佛学法的动力在心,“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考察世界,学习知识,肯定需要智慧,智慧由心生,所以六祖惠能强调心。
扩展资料
《坛经·机缘品》中记述僧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次),不知其义,求教于惠能。惠能与言:“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法达“诵经久不明”的原因即为“心述法华转”。法达只会读死书,不加思考,所以经义不明。
六祖直接指出其症结所在“汝心不达”只有“口诵心行”才能“转法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真理,但自见要靠自思作基础,而法达却是“读经百遍,不思何见”。可知,在学习中,仁者心动,能达到良好之效果。
仁者心动是学习的动力。《坛经·机缘品》中记载卧轮禅师与惠能的一段对话。卧轮禅师说“对境心不起”,而且“能断百思想”,自认为是达到了“菩提日日长”的境界。
既然心已不起,思想已断,内动力全失,何来菩提(知识)日日长呢?因此,惠能开悟他,说“对境心数起”,并且“不断百思想”,不计较“菩提作么长”。“对境”即如风幡动,“心数起”即是仁者心动。仁者心动了,才能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认识到为何风幡动。
所以,仁者心动才能认识世界,求得真知。六祖惠能门下弟子众多,至后来卓有成就的有42人。弟子中能有如此成就,皆赖惠能的教导。而惠能教导弟子,重在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学习动力等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