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经》不同于其它经文,它是佛道两教长期论争的产物。远在《化胡经》出现以前,东汉时社会上就流传着化胡说,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为了在中国立足,必须与中国的传统信仰相结合,依附于黄帝、老子的神仙术,那时的人敬神时把黄帝、老子、佛陀放在一起合祭。后来的人根据《史记??老子传》里的话:“去而不知终所”加以生发,成为老子出关去化胡,这就是最初化胡说的雏形,以后就更为具体,《魏略??西戎传》,“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这类化胡说形成于2世纪中叶,经过历代传述,化胡说就越发离奇,《齐书??顾欢传》云:“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
东汉时佛教在中国立足已稳,佛教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摆脱黄老神仙术的影响,消除化胡说的印象,遂出现了《理惑论》,这是东汉时的牟融撰写的,其中记述了释迦牟尼的身世、出家、成道、传教的事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以历史事实否定了化胡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都有较大发展,为了取得社会上的优势地位,双方在化胡问题上激烈争论。道教为了贬低佛教,由王浮作出了《老子化胡经》。王浮为西晋惠帝时天师道的道长,后人在王浮所写的,《化胡经》基础上,陆续增补,达十卷,此《化胡经》就成为道教排斥佛教,借以抬高自己的论据。
《老子化胡经》出现后,佛道两教的争论更加激烈,各自为了压倒对方就争取帝王的宠信,企图借助皇权压制对方。北魏以佛教为国教,利用佛教稳定政权,北魏太武帝即位时,对佛教也很信任,可是后来他重用了信道不信佛的崔浩为重臣,崔浩向太武帝进谗言,说佛教对国家有害,他竭力煽动太武帝讨厌佛教,推荐道长寇谦之给太武帝,并取得太武帝的信任,于是道教被定为国教,太武帝自称为太平真君,并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崔浩又进一步向皇帝进谗言:佛教有损国家财政,导致人民迷恋夷狄之教,必须对佛教加以镇压。在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下令全国废佛,焚毁佛像与经典,诛长安僧人,废除长安寺院。公元450年崔浩被判刑处死,两年后太武帝暴死,新皇即位后发布了复佛令,为了表示赎罪,花巨资命工匠凿出了云岗石佛。
到了唐代,皇族姓李,道教供奉的老子也姓李,唐朝皇帝把道教视为同族的宗教,就定为国教。到唐高宗时,佛道两教严重对立,高宗数次召两教的代表在自己面前辩论,唐高宗于公元668年召集群臣、道士与僧侣讨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最后确定《老子化胡经》是伪作,命令将该书烧掉,允许寺院里免挂老子像,毁掉化胡图。可是到了唐武宗即位,情况发生变化,唐武宗醉心于道教,他规定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为庆祝老子诞辰的隆圣节,全国朝野放假一天,他又召集81名道士进宫设九玄坛,自己亲临受法,成为一名道士皇帝,道教受到帝王的保护。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起,开始对佛教镇压,勒令3500多个僧尼还俗,将寺庙所占的土地、庄园、钱粮充公,逮捕新入教的僧人300余人加以杀害,规定全国各州只保留一座寺院,废止了4600多所寺院,26万僧尼还俗。这次镇压使佛教教团势力被大大削弱,直到武宗死后,宣宗即位,他命令诛戮了道长赵归真,撤销了禁佛令,这次大劫难才停止。
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它的佛教、儒教、道教、回教、耶稣教、摩尼教也同时存在。道教中分为数派,其中全真教势力最大,道观遍布全国,他们将各地部分寺院改成道观,侵占了佛教的产业。道教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由道长李志常将题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重新刻印发行。这一做法严重地刺激了佛教,少林寺僧首福裕向宪宗控告道教的诬蔑,作为国师的喇嘛教那摩大师支持福裕,两教矛盾很激烈,宪宗出面干预,于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命令僧道各派17人为代表,当庭辩论,以决是非,这时道教的李志常已死,道教派出张志敬为首,佛教以福裕为首,第一场辩论道教失败,宪宗下令烧毁除《道德经》以外一切伪经,勒令道士削发为僧,立即由道教清退出二百余所寺院。道教不甘心失败,仍然与佛教明斗暗斗,所以后来又发生第二次、第三次辩论,但道教都失败了,以致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颁发了镇压全真教的诏书,彻底销毁了《化胡经》等经典,所以元代以后的人只知有《化胡经》其事,但未见过其文。岂料相隔670多年后,居然在敦煌书库中再现唐人手抄《化胡经》的残卷,这一发现引起世人注目,它证实了佛道两教之间确有过一段尖锐矛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