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泊秦淮杜牧古诗讲解

泊秦淮杜牧古诗讲解

更新时间:2023-08-27 01:06:21

泊秦淮杜牧古诗讲解

原文

杜牧诗《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讲解

《泊秦淮》是又一首带咏史性质的诗,同《过华清宫》一样,也是大概括,而又写得情韵绵绵。

诗一开始扣住题目,写“泊秦淮”所见。他夜泊秦淮,只见夜色迷朦,轻烟般的水雾飘浮在秦淮河上,仿佛把河面笼罩住了。月光下沙岸上一片朦胧,也仿佛被清冷如水的月色笼罩住了。两个“笼”字用得极好,把一片凄迷夜色的氛围给点染出来了。这一句之所以得到历代诗评家们的赞美,首先大概因为它以流丽婉转的语言描写鲜明的形象,创造了一种淡雅、轻幻的画意的美。这也是夜泊秦淮所见凄迷景色的第一感受。细加体味可以知道它还有更深的心理感受。同样是客夜泊舟于烟水朦胧之中,孟浩然有《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客愁孤独因而江中明月反而与客愁之人亲近,寂寞的愁心因而得到一点慰藉。同样写迷朦的月夜美景,《春江花月夜》也有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江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一种流畅飞动而明净纯美的境界,淡淡的感伤中带着憧憬,带有青春的气息。这都是杜牧诗所没有的。从杜牧诗句感受到的,除了那淡雅、轻缈的美之外,总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惆怅,迷朦中带着神秘、茫然,轻缈中交织着虚幻,而且这惆怅、迷朦之感仿佛随着那轻缈的月色水雾弥漫开来。笼罩于整个画面的,就是这样一个感情氛围。其原因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人们却可以从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得到暗示。秦淮河两岸为金陵繁华地带。金陵为六朝旧都,面对秦淮夜景,六朝兴亡之事总会轻轻地触动客子的心绪,使他惆帐、迷茫。但是,诗人并非特意凭吊古迹,因此这种感触只飘飘悠悠、迷迷朦朦地笼罩心头,如那江面上轻缈的水雾一般。进一步引发诗人思绪的是商女的歌声。商女指歌女。杜牧泊秦淮而近酒家,听到河上或一船中传来歌女唱《玉树后庭花》之声,顿然引发感慨。陈寅恪先生谓:“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来自江北扬州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旧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元白诗笺证稿》第273页)陈先生所言极是。此舟中歌女之靡靡歌声,在如梦如幻的迷朦江面上传来,便把杜牧蕴藏于心的兴亡之感一下子触动起来了。唐代诗人对这支曲子是极为敏感的,刘禹锡诗曾写道:“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杜牧也一样。这触动起来的兴亡之感,其实寓有很强烈的对现实衰败的慨叹。眼前的歌声,仿佛当年陈后主的伎乐之声,是历史的幻景,但又分明在目前,是现实。历史与现实交错一体,历史上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均醉生梦死,唐王朝已经衰败了,而人们不悟,尚沉迷于声色之中,此乃令牧之惆怅的原因。咏史只是轻轻带过,侧重写现实感受,把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并且着力渲染弥漫于全诗的迷朦惆怅气氛,便是此诗的特点。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