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分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正月初三这天,被视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初九天公生:农历元月初九,闽南侨乡普遍做“天公生”,所谓“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奉敬“天公”比的是早,百姓在初八就准备好“三牲”,其中少不了大公鸡,公鸡的尾雉还不能除去。摆贡品的桌子还常常系上刺绣的锦,是为“桌围”。结束前还要烧金纸,天公金是特大号,也特多。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闽南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泉州俗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在正月初一后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 ,自朔至望 ,为春节的系列民俗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泉州元宵节的习俗不少,主要有闹花灯活动,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近年来在厦门中山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泉州市区举行“元宵灯会”、踩街等活动,南安也举行元宵文化一条街等相关活动。元宵佳节,闽南各地寺庙会准备一些由米粉或面粉特意蒸制的大小“寿龟”,连同信众去年乞去,今年又来奉还的,以供信众乞龟。人们之所以来此乞龟,乃是祈求平安长寿,做生意兴旺发财等。
清明节: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奠。 清明节吃润饼菜和清明粿,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闽南俗称“五月节”。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例如:泉港龙舟、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热闹非凡。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日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七夕中午 ,敬祀七娘妈(即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姻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桥七乘,看来泉州人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共庆 "七娘妈生" ,所以,供品以七为数。泉州人还把七娘妈奉为护佑少年儿童苗壮成长的女神新生婴儿在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 ( 即干妈 ),称新契,至16 岁才解除契约,称洗契,其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中元节:农历的七月俗称鬼仔月,道教传说,此时阴间地府有很多无主孤魂散鬼,久经饥饿,常于此时到人间觅食,于是民间在这一日,除须备办丰盛菜肴,于自己的厅堂孝敬列祖列宗并祭拜地基主、土地公以及有关神祗;在本宅门口,于傍晚再摆上一席,菜肴荤酒俱全,且数量也多,以孝敬无主孤魂散鬼;并备齐冥币及金、银纸,这些冥币仪式后焚化,烧给散魂“好兄弟”的。
普度:农历七月,是做普度的月令,所谓普度,即普度众生之意,而普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以丰盛的菜肴酒食施舍给无主的孤魂散鬼,那些在天灾时不幸罹难的死者,成为无主的孤魂散鬼,变成阴司地府的流浪族,这一些鬼魂,到处游荡,有时扰乱人间,造成灾祸。普度之举,就在于施舍衣食,让凡间芸芸众生不被这些无主孤魂散鬼挠扰而不安宁。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从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境逐日进行。普度之日,普度之村,也常宴请来本村看热闹的亲戚朋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闽南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之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闽南民间流传。泉州中秋节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 ,如月夜听香、对掷石战,燃烧"塔仔"、敬"孔明灯"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九月初九日,有九九之数之称。故重九又称重阳,由于是民间传统节日,所以历代以来,均称为重阳节。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头去登高,采插菊花等。近年来,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这个传统节日定为“老人节”,使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
冬至节:家家户户祭祖吃“冬至圆”或称为“圆子”。 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尾牙节:“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于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日。
除夕:泉州俗称年兜,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 ,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州除夕这天的节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 ,"跳火盆",辞年守岁等。除夕晚上 ,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摆过年饭 ,饭上压有红桔、红蛋、年糕、硬币等 ,并插有"春花"( 或称春枝 ),象征年年有余 ,吉祥如意、添丁进财。还要以三牲供果 ,敬奉厅中神祗和灶君 ,俗称拜岁。家务收拾停当后 ,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 ,是夜灯火长明 ,俗谓守岁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 ,故又称坐寿。
佛生日: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气息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是闽南独特的民俗,在闽南一带世代沿袭。特别是泉州一带更显重视。每年的佛生日,都要唱戏,一般唱三天左右的戏。举行“进香乞火”,迎神赛佛仪俗也十分盛行。所谓“进香乞火”,即组织众多善男信女,举行隆重仪式,列队到该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灭香火。“进香乞火”之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五色旌旗,鼓乐吹打,神轿佛辇,化妆的高跷、马队,妆阁,以及旗、锣、鼓、枪,无所不有,招摇过市。有时,还出现神棍跳神戳钎刀者,场面十分森严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