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构成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美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提出的。
而在大陆,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1986年5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
从那时开始,校园文化研究及理论的发展至少已经历了发起、:匿步发展和理论形成三个阶段。
其间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和内涵构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与深化的过程。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人们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先后出现了“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规范说、“校园精神说”等六种主要观点。
自20世纪末以来,人们对于校同文化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并趋于成熟。
有人指出,校园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同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景物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
而张德、吴剑平则在其专著《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一书中进一步把校同文化界定为“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校同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同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