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四川广元历史上的原住民

四川广元历史上的原住民

更新时间:2023-09-16 04:35:20

四川广元历史上的原住民

广元最早的移民——苴人

广元战国后期,也就是周显王时期,广元为蜀开明王朝的诸侯国苴国所辖,辖区包括今天陕西的汉中地区。广元的苴人是巴民族的一员,但不是来自人皇一族的原始居民,而是移民。为什么苴人成为广元地区包括汉中一带的主要人口,这得从巴族的变迁说起。

史书最早有“苴国”记载的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文中记有“苴蜀相攻击”一句,“苴”即苴国。问题是,“苴”的读音不是今天的“jū”。按《三家注史记》引用三国蜀汉史学家谯周的解读为:“谯周曰益州‘天苴’读为‘包黎’之‘包’,音与‘巴’相近,以为今之巴郡。”其《索引》更直接:“苴音巴。”可见,“苴”的读音当为“巴”音。

“苴音巴”,就知道苴国与巴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记载,周立朝后,因巴人灭商有功,分封巴子为王,建巴子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此时的巴人分布很广,在汉江流域下游和川东、川东北一带相对集中。“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这应该是对巴人中有“苴”一族的最早记载。蜀开明王朝将汉中、广元一带定名苴国,属诸侯国,可见当时这一地区苴人之众。

从杜宇王朝到开明王朝,蜀所辖的汉中、广元一带逐渐发展到以苴人为主。这是因为,居住在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巴子国建国后不断扩张,同时,又受到庸国、楚国、秦国不断挤压,巴人逐步沿汉江、嘉陵江向西向北迁徙。到了巴子国后期,也就是周显王时期,巴子国都邑从重庆迁移到渠县后再迁至紧挨着广元的阆中,国力进一步衰落。沿汉江西进的巴人聚焦在安康、汉中及广元一带,与早期安居在此的巴人融合后称为“苴人”。沿嘉陵江北上的巴人一支叫賨人 (俗称板凳蛮) 的,沿嘉陵江而上,逐渐延伸到广元一带,融入蜀辖的苴国之中,加重了巴人的分量。蜀王对广元汉中这一地区取名苴国,自有其尊重这里以苴人为主的意思。

战国晚期——广元人口组成多元化

巴蜀之争,秦灭巴蜀,战乱造成巴蜀二地人口大减,加上巴蜀初平,地方“戎伯尚强”(《华阳国志·蜀志》,指地方势力强大)。周赧王元年,秦统治者为巩固巴蜀政权的需要,“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华阳国志·蜀志》)开始向巴蜀大量移民,以改变巴人和蜀人的成分,加强统治。这样,广元又处于秦灭巴蜀后移民的前沿阵地,广元人口组成来源进一步多元化。

这一大移民史实,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此段史料中虽说介绍的是蜀地贵富卓氏一族的来源,“求近处,处葭萌”,却透露了秦移民中有一部分定居在了葭萌。葭萌是秦灭巴蜀后在蜀地设置的第一个县,治所就在今天广元境内的昭化古城一带。

迁往成都一带的秦移民是赵人,那么留在广元一带秦移民又是哪里的人呢?这从广元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葬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从出土的木牍中知道,所记载的内容为秦武王二年关于田地方面的律令。从清理的72座墓的墓葬规制来看,多数为土坑竖穴木椁墓,且大量真用白膏泥,很明显,这些墓葬具有楚墓文化特征。这种楚墓形制在昭化土基坝发现的战国晚期墓葬群中也占比很重。可见,秦移民中有不少的楚人留在了葭萌。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地方的秦人留在了葭萌。

总之,到了秦王朝建立,广元人口不单有蜀人、巴人,还有大量从北方各地移民到此的秦人,广元人口组成成分趋于多元化。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广元长期与西北少数民族为邻,早期西北的羌族、氐族等民族与广元也有不断的交集融入,民族的多样性特征也很明显。

结语: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考证来看,广元的先民来自人皇一族,与华夏民族一脉相承,是蜀地的先民之一,与蜀人一道开创了与中原文明不尽相同且独具魅力的蜀地文明。随着蜀地不断开发发展,广元成为蜀地连接西北和川东北的桥头堡,来自西北的羌、氐人和来自自汉江下游和嘉陵江下游的巴人在这里不断融合,形成了多民族聚集的状况。特别是秦灭巴蜀后,大批北方移民的涌入,广元的人口结构和文化结构更加多元化,形成了保持到现在的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构成的格局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