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在他为官的生涯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发生,他断案如神,从一些让人观察不到的地方出发,这样就能找到案情的突破口,今天就给诸君讲一个包拯断案的故事。宋仁宗在位时,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辖区内)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的父亲张伯勤靠卖广东小吃炸糍粑来维持一家生计。
有一天,懂事的张小友从私塾放学后,去帮助父亲提着炸糍粑上街叫卖。也许是老天爷保佑这一天,父子俩的生意特别好,刚过晌午就把炸糍粑卖完了。张小友揣着装钱的荷包跟着父亲张伯勤在回家的路上。到了村口的大槐树下的长方形大石头旁,张小友就跟张伯勤说:“爹,您先回家跟娘做饭,我先在这玩会儿。”父亲边走边乐着说:“别玩的太久,早点回家。” 张伯勤走后,张小友像往常一样先爬到树上玩了一会儿,下树后就悠闲躺在大方石头,可能是刚才买炸糍粑吆喝累了,不一会儿他就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怀里装钱的荷包,发现钱被偷去了,张小友想到父亲每天起大早辛辛苦苦到集市上卖炸糍粑的身影,这个心疼啊!忍不住就大哭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拯——包青天恰好路过此地。于是,老包叫随从马汉过去把张小友叫到身边询问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
张小友一听是包青天在问他话,于是摸了把眼泪,带着哭腔对包公说:“青天大老爷,我把我爹辛辛苦苦卖炸糍粑的钱弄丢了。刚才我从树上下来时还在呐,在大长石头上不知咋的就睡着了,一觉醒来钱就没了,肯定是贼趁我睡的沉时偷去的,呜呜,我回家可怎么跟爹娘交代呢?”老包听后,沉思片刻,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大槐树下的大长石头抬到村里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这块大石头。霎时间,包青天要审石头断案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男女老少人人偕知。第二天一大早村民们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包青天是如何审石头断奇案。老包一脸威严、威风凛凛地端坐在临时摆放的公案后,环顾四周一遍把惊堂木一拍,用右手食指中指一指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张小友躺在你身上打了个盹儿,弄得他爹张伯勤卖炸糍粑的钱不见了,肯定是你这个顽固不化的石头偷了去,快从实招来,以免大刑伺候。”
老包一连问了三遍,大石头始终沉默不言。老包见大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圆睁大声喝道:“你这块顽石死不开口,左右听令先打它三十大板。”大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老包又大声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是不招。”这时,看热闹的人把祠堂挤得满满的。老包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张小友真是可怜啊!大家就伸把手,每人送他一枚铜钱好不好?”好心的村民们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我们听包青天——包老爷的话。”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前后的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公案前放了一只装了清水的木盆。老包走到木盆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高高的官帽椅上,目不转睛地看村民们往木盆里投钱,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盆之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眼珠子乱转的后生将一枚铜钱投入水盆中时,老包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小片油花。
老包用手一指这后生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子抓起来!”这一声大喝,令围观的村民们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在嘀咕:“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后生是偷钱贼呐?”
老包重新升堂,开口问跪在公案前的后生:“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那后生哆哩哆嗦地回答:“我…我叫游小三,就住在这…这张家村。”老包厉声问道:“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青天大老爷,小…小的没…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还请大人明…明查。”游小三慌乱的叫着道。
老包威严道:“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不成。”于是,包公拿起那枚起带油花的铜钱,大声地说:“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他爹是卖油炸糍粑的,装钱的荷包日久天长也沾透油渍,这样他卖炸糍粑收到的铜钱表面就会沾上油渍。一旦投入清水之中,水面就会浮现出油花。本官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现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擦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假借审石头,吸引好奇的父老乡亲都来看本官审石头断案。偷钱的贼听说后,肯定也会来看看究竟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本官之意了。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本官能破此案,全是仰仗大家的支持合作!”游小三听完包拯——包青天的这番推理,吓得浑身发抖,趴在地上使劲磕头,承认自己看见张小友睡在树下的大石头上,怀中露出油渍渍装钱的荷包,于是心生歹意偷了张小友的钱。说着他恭恭敬敬地把装在荷包里的钱交了出来。
常人追赃,只会想到去“追”,而老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去追赃,而是让赃自投罗网。这种明里故弄玄虚,实则暗藏玄机,背后是缜密的逻辑推理与精细的破案布局,让犯罪嫌疑人在不知不觉中自投罗网。如此奇妙的脑回路,非有开放式思维不可做到。
张小友一家和村民们看见包拯——包青天断案这样神机妙算,开心的说:“都说包青天是神,白日审人间的案子,晚上审阴间的案子,这回我们开了眼了,真服了。”之后,端州地区就流传起这么一首童谣:“端州来了位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