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元朝大汗排序

元朝大汗排序

更新时间:2023-04-21 04:45:24

元朝大汗排序

1、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2、铁穆耳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蒙古帝国可汗,元朝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孙、太子真金之子。其父死后,他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

次年,即皇帝位。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同时,发兵击败西北叛王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钞币贬值。庙号成宗,谥号钦明广孝皇帝。蒙古汗号完泽笃可汗。

3、海山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曲律可汗”。为忽必烈次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长子,统军北边,多立战功,封怀宁王。

十一年(1307年),成宗铁穆耳病逝,储位虚悬。海山回大都奔丧,被拥立为帝,并追封其父为元顺宗。即位后更换了成宗大臣,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元武宗在位四年(1307年-1311年),期间中国内部的矛盾得到舒缓,元朝统治稳定而顺利,全国歌舞升平,国力强大,是元代的一位明君。庙号武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

4、爱育黎拔力八达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即元仁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元武宗海山之弟,元英宗硕德八剌之父。

元仁宗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怀州,后助其兄海山登基。元武宗即位后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于武宗死时嗣位,年号皇庆和延祐。

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复兴元朝。在位九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

元仁宗在位九年,庙号仁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汗号“普颜笃可汗”。

5、硕德八剌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即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

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

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岁,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