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道歉,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吧——“我都说对不起了,他(她)干吗还这么不依不饶的?”
拥有30多年婚姻辅导经验的盖瑞·查普曼博士在咨询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丈夫或是妻子委屈地说:“他(她)要是能道歉就好了。”而另一方更冤枉:“我道歉了啊。”“你没有,”对方又说,“你从来没有承认过你错了。”
查普曼博士和他的合作者詹妮弗·托马斯通过多年的咨询和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道歉语言。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往往一方在真诚地道歉,而另一方却不以为然,因此难以达成谅解和宽恕。
他们把有效的道歉语言归纳为五种——
第一种语言是表达歉意,最常见的就是说“对不起”。表达歉意意味着你的行为可能伤害和冒犯了对方,为此你感到内疚和痛苦。有一点需要提醒,如果你真有什么不得不辩解的苦衷,也要留到合适的时机再做沟通,要知道,在说了“对不起”之后马上跟个“但是……”,可能会让你之前所做的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一旦我们在口头上把责任推卸给对方,道歉就变成了攻击。
第二种语言是承认过错。在一些人看来,只有“我错了”这三个字才是最真诚的。如果没有说出类似承认过错的话,他们就感受不到你是在道歉。对他们来说,既然道歉,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道歉的第四种语言是真诚悔改。在一部分人眼里,语言是个很廉价的东西,即便对他们真诚地说1000遍“对不起,我错了”,仍然无法得到原谅——他们需要的是你做出改变,下不为例。研究人员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在道歉里看到什么?结果不断收到类似的回答——“要表达出改变的意愿,并且下次不会再这样做”,“我希望他别过几分钟后又发脾气,或者再做同样的事”。
请求原谅,这是第五种有效的道歉语言。同样是在这项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希望对方在道歉中请求自己的原谅。在这些人看来,只有摆出“你可以原谅我吗”这样的态度,才是表明道歉者诚意的关键。
看出来了吧,道歉的这五种语言,其实是我们表达歉意时的五个不同程度,从口头到行动,从眼下到将来。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我们在面对道歉时,“火容点”难免会有高低差别,况且冒犯本身也是有刻度的——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说句“对不起”就OK了,可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人恶语相向,那么,仅仅使用第一种语言来道歉就远远不够了。
实际生活中,“我错了”似乎总会让一些人难以启齿,明知道自己的行为给人际关系造成了裂痕,可就是不愿意道歉。对他们来说,道歉是件丢面子的事。
有位公司老板,通常情况下都会表现得沉稳冷静,但有一天终于耐不住性子,非常严厉地训斥了一名员工。他带着怒气,而且用词尖刻。事后,老板觉得那样做不太好,但转念一想又安慰自己:我说的都是事实,那家伙的工作确实需要改进,得让他知道我可不是容易对付的。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但借口使他觉得没必要道歉。
一般来说,不愿承认错误是和自尊心分不开的,因为“承认错误很容易被视为软弱,因为只有失败者才会认错,聪明人往往会努力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
这种掩饰问题、自我开脱的种子通常是童年时种下的。查普曼博士说,如果孩子因为一个小错误受到过度的惩罚、谴责或者羞辱,他的自尊感就会降低,并在潜意识里把错误行为和丧失自尊联系在一起。于是在他们的印象里,承认错误就意味着“坏”。
“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有一天,他拿着一块饼干来回摆弄,一不小心,饼干被掰碎了。”查普曼博士现身说法。“饼干碎了。”儿子说。“不。”父亲打断了他,“不是‘饼干碎了’,你应该说‘我把饼干弄碎了’。”
他解释说,自我辩解的方式通常是责备别人,这样一来,我们即便承认了自己的言行不是最好的、最恰当的,但“这都是别人的不负责任引起的”。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引导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这是道歉的前提。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一种语言会比其他四种更能深刻地传递真诚。你可能喜欢听到所有五种道歉的语言,但是如果听不到自己的主要道歉语言,就会质疑道歉者的诚意。相反,你会发现,如果对方恰好用了你的主要道歉语言来表达歉意,你往往会更容易原谅他。
不妨现在就试试,找出属于你自己的道歉语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