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是河南省下辖市。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素有“中原门户、豫东明珠”之称。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万亩,人口163.8万人,辖29个乡镇、769个村(社区)。
永城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北依陇海、东傍京沪、西临京九,连霍高速、永登高速、济祁高速在境内形成“工”字型交通骨架,郑徐高铁在永城设站,国道311、343东西贯穿全境,沱浍河复航、三洋铁路、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立体交通通达四方。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并拥有了“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长寿之乡”五张城市名片,享誉国内外。
扩展资料:
永城市的建制沿革
永城境内有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聚落10余处,王油坊遗址、造律台遗址、黑堌堆遗址等均属龙山文化范围。
夏,永城市境属豫州之域。
商,境内出现了棘国、攸侯国两个小国家,有永、酂和芒诸地。
西周,市境大部属宋国,西南部属焦国。春秋,大部属宋国,西南部先后属焦、陈、楚。战国,先后属宋国、楚国。
秦,境内设置砀县(今芒山镇),属砀郡,芒县(今陈集镇刘寨村南)、酂县(今酂城镇)属泗水郡。公元前206年,属项羽西楚国。
汉,境内有芒县、酂县、敬丘侯国(今太丘镇)、建成侯国(今侯岭乡二郎庙湖),属沛国谯郡,而北部砀县一部(今芒山镇)归梁国所有。东汉,光武年间改芒县为临睢,明帝时改敬丘为太丘。临睢、太丘、酂县属沛国,砀县属梁国,建成侯国废。
三国属魏,境内临睢、太丘、建平、酂县属谯郡,砀县属梁国。
西晋,临睢、太丘、建平三县并入酂县,属豫州谯国,砀县并入下邑(今砀山县),仍在梁国(亦称梁郡)境内。另有部分属于郸县(今丹城镇)之地。
东晋十六国,太宁三年(325年),县境属后赵;升平三年(359年)属前燕,太和五年(370年)属前秦;淝水之战(383年)后属东晋。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酂县属梁郡所辖;元徽元年(473年),“置徐州,立新昌郡,以酂县属之”。
北魏建立后,酂县划归谯州临徐郡,后废。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永城市境属徐州粱郡;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市境西南部为南兖州马头郡下邑县辖区,东北部为徐州砀郡砀县辖区;
北齐时,境内置安阳县(今芒山镇保安山南),砀县并入,属彭城郡。这一时期,永城县境所辖诸县并入酂县,县域以酂县为主。
隋,复置酂县,属谯郡。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治所在马甫城(今西城区)东北3里。芒砀山以北地区属梁郡砀山县。
唐,永城、酂县属河南道谯郡。武德五年(622年),永城县治所迁于马甫城(此地势较高,为一山丘,又名无影山);贞观十七年(643年),酂、永城二县直接归亳州管辖,砀山县属宋州辖区。
后梁,升砀山县为辉州;后唐,废辉州复置砀山县,属单州,永城、酂两县属亳州。
北宋,永城市境所辖仅包含永城、酂二县,永城、酂县属淮南东路亳州。
金,兴定五年(1221年),因永城为淮北要地,在芒山地区设置保安军镇,升永城县为永州,脱离亳州管辖,辖下邑、砀山、酂县。砀山县治曾沉于水,迁址于保安镇(今芒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