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古人读书十二种方法(古人读书的方法)

古人读书十二种方法(古人读书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2-12-01 02:38:01

古人读书十二种方法,古人读书的方法

  • 1. 古人读书的方法,古人读书十二种方法
  • 2. 古人总结了哪些读书方法,古人谈过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 3. 古人说读书的好处句子,古人赞美读书句子
  • 4. 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中国古人关于读书的哲理名言
  • 5.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哪些,十个刻苦读书的故事
  • 1.古人读书的方法,古人读书十二种方法

    1、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2、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3、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入书出书”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5、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6、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2.古人总结了哪些读书方法,古人谈过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1、董遇:“三余”读书法。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2、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3、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5、张溥:“七焚”读书法。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3.古人说读书的好处句子,古人赞美读书句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4.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中国古人关于读书的哲理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哪些,十个刻苦读书的故事

    1、《牛角挂书》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2、《囊萤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3、《凿壁借光》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