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量子科学家排名,中国量子三巨头都有谁
1、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男,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因对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波函数的统计学诠释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男,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并对量子电动力学早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经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
3、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语: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2.量子科学是什么意思,量子科学与技术是学什么的
1、量子科学一般指量子信息科学,是量子力学与信息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2、它以量子光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信息论、量子电子学、以及量子生物学和数学等学科作为直接的理论基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激光科学与技术、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如人造通信卫星、原子光学与原子制版技术、生物光子学与生物光子技术、以及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作为主要的技术基础,以光子(场量子和电子(实物粒子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来研究量子信息(指光量子信息和量子电子信息的产生、发送、传递、接收、提取、识别、处理、控制及其在各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最佳应用等。
3、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量子电子信息科学(简称量子电子信息学、光量子信息科学(简称光量子信息学和生物光子信息科学(简称生物光子信息学。其中,光量子信息科学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和关键;而在光量子信息科学中,研究并制备各种单模、双模和多模光场压缩态以及利用各种双光子乃至多光子纠缠态来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等等,则是光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和关键;同时,这也是实现和开通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起点和开端。因此,研究并制备各种光场压缩态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是光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中之重。
3.1973年英国哪位科学家发现量子效应,1973年哪位科学家发现量子效应
1、1973年,英国的霍金发现量子效应会使黑洞辐射粒子,并使黑洞蒸发。
2、1973年,霍金提出黑洞辐射理论,认为黑洞发出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黑洞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温度却越变越高,并最终以爆炸告终。
3、是谁发现黑洞有辐射的:
根据爱因斯坦最著名的 E=mc^2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过光速。黑洞确实是吞噬周围所有物体甚至光线或辐射。说它会放出霍金辐射是霍金的假想,至今未被观测或实验证实。不过霍金当然不会胡乱猜测。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太空中无时无刻不在“凭空”生成新的正反粒子对。但平时它们一生成就立即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不能观察到它们。而在黑洞周围的引力临界点上一旦出现新生正反粒子对就有这样的可能,其中一个正好被吸入黑洞而另一个正好逃逸。“许多”这种逃逸的粒子就构成了“霍金辐射”。可以看出这种辐射即使有也将微乎其微。所以人们至今没法找到它。据此可以看出它也不过是一种粒子流。其实并不是从黑洞里面出来的。所以和超不超光速无关。如果它存在,应该也象所有其它辐射一样不可能超过光速。
4.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什么,世界量子卫星排名
1、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号”。
2、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发射升空,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于2011年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
5.中国地质学家排名,中国地质学家一览表
1、李四光(1889 — 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2、刘东生(1917 — 2008),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2008年3月6日去世。
3、翁文灏(1889 — 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4、赵金科(1906 — 1987),地质学、古生物学家。河北曲阳人。号子铭。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30年代,提出震旦纪地槽呈环状分布于极区泛大陆周围和内部的理论。30年代后期对广西西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地质力学理论阐述的广西山字型构造的位置及形迹。40~50年代,研究头足类化石和二叠、三叠纪地层,取得突破性进展。晚年领导并具体参与对华南二叠系最高层位长兴阶的层型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5、黄汲清(1904 — 1995),四川仁寿人,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 。黄汲清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
6、涂光炽(1920 — 2007)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球科学家和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他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和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地球化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做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足迹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六大洲,汗水洒在了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我国各地,他的考察遍布国内外的600多个矿床——涂光炽的院士称号是他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7、丁文江(1887 —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8、侯德封(1900 — 1980),字洛村。童年学习努力,11岁入河北保定高师附小。13岁入保定育德中学。4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23年毕业。当时就业困难,改行到山东莱阳中学任教2年。从1926年开始,辗转于矿业和地质调查部门,奔波于高山大江矿井钻台,为祖国的工矿事业和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使他成为中国早期一位学识广博的地质学家。
9、陈国达(1912 — 2004),广东省新会县人,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国际地质界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升任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国达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