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苏丹皇太后柯塞姆(印度苏丹的原型故事)

苏丹皇太后柯塞姆(印度苏丹的原型故事)

更新时间:2022-05-22 05:22:43

一提及希腊和土耳其的恩恩怨怨,不禁让人想起了一部电影——《香料共和国》。

男主叫做凡尼斯,是个伊斯坦布尔的希腊裔男孩,一直暗恋着土耳其小姑娘姗美。青梅竹马的两人在凡尼斯姥爷的香料店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时光。

然而,政治和国籍上的强制划分破坏了美满的家庭,凡尼斯和父母因为被归成了希腊人而遭遇驱逐,迁往了雅典定居,身为土耳其公民的外祖父则得以留下。

这段经历,按凡尼斯的话说就是:“土耳其人赶我们走,因为我们是希腊人;希腊人收容我们,却又视我们为土耳其人”。直到三十年多年后,已经成了希腊天文学教授的凡尼斯才得以重返曾经的“老家”土耳其,去寻觅自己的初恋....

整个电影很有爱的把希腊东正教元素和土耳其伊斯兰特色巧妙的融入了故事情节和背景当中,显得诙谐又不乏智慧。

讲真,除了这次合拍电影,半个多世纪以来,可以说,隔爱琴海相望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几乎再没有进行过其他方面的合作,作为北约“盟友”的两国,军事上还长期互为“假想敌”。

它们在历史上可谓是世仇,到现在还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领土争端,旧仇新怨不断。像希腊最知名的高等学府——雅典大学,其下属的国际关系学院中,学术领域最有成就的,竟然叫做“土耳其和现代亚洲研究系”。

讲真,把一个并非世界性大国的国家当成主要研究对象,还成了受专项基金资助的重点学科,可见双方“较劲”的程度之深。


这两个国家,有着太多纠缠不清的历史。

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彻底灭亡后,土耳其开始了对希腊近400年的统治。期间,充斥着各种镇压和血腥屠杀;但亦有吸收培养他们入朝为官,上至宰相的历史;在国家最高科研机构里,也活跃着大批的希腊人和犹太人;基督徒与穆斯林土豪时常成为义结金兰,一人手按圣经,另一人手按古兰经,宣誓结义。甚至,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苏丹皇太后柯塞姆,原名安娜西塔希娅,就是个土生土生长的希腊女孩。

然而,总的来看,奥斯曼统治下的普通希腊人,多数情形下,被轻蔑的当作二等公民。

对于奥斯曼帝国的公民而言,不同宗教和民族的人们,待遇和权利是不平等的。比如,按照伊斯兰教的齐米制度,希腊人有保持原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基督教平民被禁止携带武器或骑马;房屋与宗教建筑也不能高过穆斯林;不准穿“神圣”的绿色服装;宗教活动不得与穆斯林相关规定冲突等等。一旦违反这些法令,轻则罚款,重者可被处死。此外,基督徒要比穆斯林上交更多的赋税,承担更繁重的杂役。

在各种压迫下,希腊人掀起过数次起义,但均被苏丹残酷镇压,直到1821希腊民族独立战争爆发。在英法俄的大力支援下,1833年,希腊彻底赢得了独立。

在西方眼中,希腊独立战争非常迎合当年民族国家的思潮,更带着鲜明的宗教色彩。因此,在整个欧洲,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希腊都广受支持,很多北方的欧洲人为了“解放被穆斯林压迫的基督徒兄弟”,不但踊跃捐款捐物,有的还选择亲赴南欧战场,去和希腊人并肩作战。

著名的英国诗人,拜伦勋爵,就属于其中一员。但不幸遇到了庸医,拜伦还没来得及怎么发挥,就在希腊英年早逝了。

希腊独立后,通过西方的一手操办,土耳其被迫把夹在两国之间的岛屿,直接分了1/2给希腊。

作为回报,希腊自愿当了英国人的南欧小弟。再往后,正处于巅峰的大英帝国又陆续把土耳其周边的岛屿以各种理由转给了希腊。与此同时,整个西方世界在两国争端中,也总是在明显偏袒着希腊。

就这样,希腊面积一直在不断增加,而沦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正好相反,领土被不断蚕食。


至今,最让土耳其人耿耿于怀的,当属两个涉及希腊的国际条约——1912年的《伦敦和约》和1923年的《洛桑条约》。

1913年5月,作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战败国,奥斯曼土耳其被英法俄狠狠的摁住,签订了《伦敦和约》。除了承认巴尔干半岛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外,还把爱琴海的大量岛屿都划给了希腊。自此,除了东南部的德卡尼斯群岛(十二群岛)仍在意大利手中外,90%以上的爱琴海海域及诸岛屿几乎全都归了希腊。

这时的土耳其人虽然心有不甘,但无奈根本不是众列强的对手,只能任人宰割,承认了爱琴海岛屿的划分。

这也为不久后的一战埋下了伏笔。

1914年,一战爆发后,作为同盟国的奥斯曼土耳其,把最后的赌注都押在了奥匈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两个盟友身上。

谁知,没成想,这两个看似强悍的大帝国,竟然倒的比“西亚病夫”奥斯曼还快。

最终,再次成了战败国的奥斯曼土耳其,不但没能“翻盘”,反而被肢解的四分五裂。到了1920年,趁着土耳其政变引发的内乱,希腊人直接出兵占领了安纳托利亚半岛(土耳其半岛)的东部,大有一副光复“拜占庭帝国”的架势。

鉴于希腊人实在太高调,整日自诩为东罗马帝国遗产继承者,动辄就高呼重回安纳托利亚,重塑拜占庭帝国的荣光。一时间,让西方大国们深感不安。

毕竟,以英国为代表的战胜国们,谁都不希望看到一个新崛起的地中海大国。

因此,权衡利弊后,英法放弃了对希腊的支持。绝境中的土耳其也意识到了,如果协约国的其他成员是想从奥斯曼帝国的尸体上撕下一块块肥肉的话,希腊人则是来彻底灭亡土耳其民族的。在生死存亡之际,土耳其人终于被激发起了回光返照般的战斗力,奋力反击,把希腊人赶出了安纳托利亚半岛。

然而,作为战败国,来自协约国的惩罚,土耳其自然难逃。只不过由于土耳其的反抗和凯末尔“脱亚入欧”的革命,惩罚变轻了而已。

1922年,土耳其在对希腊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协约国同意废除彻底肢解掉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并在瑞士洛桑重新展开和谈。

1923年,废除了苏丹制,已经成了“共和国”土耳其政府,同协约国签署了《洛桑条约》。

虽然跟《色佛尔条约》比,《洛桑条约》保障了土耳其在小亚细亚本土范围内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确认了土耳其从黑海到爱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间的边界。但总的来说,仍然充满了对土耳其的打压和限制。其中最明显的当属,根据条约,土耳其在爱琴海的领海范围被限制在了3英里以内。

显然,这也意味着,只有距离本国海岸线不超过3英里的爱琴海岛屿,才属于土耳其。

不过,对于战败后犹如西方刀俎下的鱼肉般的土耳其,仗着最后争了口气,赶走了希腊军队,能在地中海方向留下海岸线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而正是这个《洛桑条约》,奠定了现代土耳其的版图。

但让土耳其人更难受的是,二战后,美英等国为了拉拢希腊,搞了个《巴黎和平条约》,又把周边原属意大利控制下的德卡尼斯群岛直接划给了希腊。

由于多德卡尼斯群岛紧邻土耳其本土,而条约并未对所辖的众多岛屿,尤其是小岛和岩礁的归属作出详细规定。这样一来,就给日后土耳其和希腊之间产生争端,埋下了隐患。

自此,土耳其人彻底失去了绝大部分爱琴海和辖区内诸岛——两国之间的2500个岛屿,希腊人占了2400多个,骄傲的把国界线一直划到了土耳其家门口。

可以说,对于土耳其的船只来说,在地中海方向,只要一出海,没走两步就到了希腊的地盘。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长期以来,一提土耳其的海洋优势,大家想到的都是其作为北约在黑海对峙苏联/俄罗斯最前线的“人设”,而其西南部沿地中海那漫长的海岸线,几乎被众人直接略过。仅在涉及希、土两国的塞浦路斯争端议题上,偶见新闻报道。

而这种情况,其实正属于欧美大国们的理想状态。长期以来,土耳其为了讨要好处,动不动就用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卡别人的脖子,连联合国五常这种世界性大国,都曾吃过这方面的亏。

那么,在地中海方面有了希腊的制衡,明显削弱了土耳其跟大国“斗法”的能量。

目前,国际间对于岛礁的归属,主要是采用了历史沿革和条约割让的方式,一些介于之间或之外容易引起争议的,则几乎都是秉承着“用实力说话”的原则。再加上大国的偏袒,当今的土耳其除了望地中海兴叹,日常诅咒一下对方,貌似,已经基本再没什么翻盘的余地了。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