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说话,是消耗;沉默无言,是充电。
我读《庄子》,结合自身的实践,得出一个观点,分享给大家:悟是自己的,到一定境界,就不再辩论,沉默是金。
悟是自己的,不是通过辩论而明心见性。《庄子》说:“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真正的悟,是自己的。刹那间,心中明了,明心见性就是悟,只能意会,不能言语,也不需要别人解释。
比如说,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
有的人大赞,说对自己有帮助,感悟到一些东西。而有的人,则批判,试图驳倒作者,和作者辩论一番。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因悟性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反应。
有觉悟的人,一点则通,自然而然,就有感悟了。
没觉悟的人,读半天文章,仍然感到云里雾里,不觉自己悟性低,只觉得是作者写的文章水平低,从而引发辩论。
这些人,典型的没有自知之明,所以老子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庄子》说:“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辩也者,有不见也。”
有辩论,是因为自己不见,不明了。
而有觉悟的人,怀之,明了。
也许,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一个喜欢辩论的阶段,慢慢地,自己觉悟提升,自然就不想开口,失去了辩论的欲望,变得沉默是金。
辩论是消耗,沉默是充电,清静宜人。南怀瑾曾引用道家的一句话,说:“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一个人有九窍,这是人和外界信息(能量)交换的关卡。
比如说,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看手机,会感到头晕眼花,那是因为“眼”消耗过度;听一整天的声音,会感到心烦意乱,是因为“耳”消耗过度;叨叨说一整天的话,会感到疲惫不堪,那是“口”消耗过度。
常言道,闭目养神,养气忘言。
闭上眼睛,少看,可以养神;少说话,多清静,可以养气。
当一个人懂得控制自己“九窍”的开关,懂得节制能量的进出,那么才能保持自身的精气神。
如果每天都在持续对外消耗,而补足不够,人的精气神,就会慢慢衰弱,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讲的是清静的重要性。
清静,少看,眼不见为净;少听,耳根清净;少说,心地清静;少虑,心神清静。
当一个人静下来时,会感到心旷神怡;当长时间失去清静时,人会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一个人能静下来,则不会经常找人辩论,这是善。在清静中悟道。
那些静不下来的人,终日喋喋不休,总要找人说话,这是还没有觉悟,所以不善。
我自己写作7年,在早些时候,也经历过忍不住要和别人辩论的阶段,后来觉得没有意义,就自然清静下来。
一切觉悟,都是个人的,辩论都是徒劳。清静得自然,要靠自己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