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双休日从哪年开始的(中国的双休日是怎么来的)

双休日从哪年开始的(中国的双休日是怎么来的)

更新时间:2022-05-08 06:53:52

来源:解放日报

最近,江苏南京提出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全国一些地方也在探索这一休假模式,更好地引导和培养新消费。其实,中国现行的休假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从每周休息一天,到“双休日”出现、“黄金周”问世,以及传统节日“小长假”出现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假日”逐渐增多,不断变迁。

单休日忙碌,双休日休闲

中国的假日制度几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每周休息一天的假日制度。单休制一直延续到1994年。

然而,那时唯一休息的星期天,成了中国人“战斗的星期天”。因为在这仅有的一天休息日中,人们要打扫房间、换煤气、洗衣服、走亲访友,几乎从早忙到晚。由于一周只能休息一天,上班族很难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出外走走,“待在原地”成为一种生活惯性。大家更注重“积累”,而不太讲究“消费”。

央视的《正大综艺》成为当时最红火的节目之一,给国人提供一个“了解世界、开拓眼界的窗口”。人们通过这个节目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满足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主持人所说的“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成了许多人脱口而出的顺口溜。

总体上,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数中国人而言,单休假日对生活的改变不大,再加上交通出行不如现在便捷,旅游更多时候是一种梦想,能在全国各地跑的大多是因公出差的供销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效应更加显著。1994年3月,单休制度终于松动,中国开始实行“大小周末”,大周末即每周休息两天,小周末则休息一天,这也为后来的“双休日”做了软着陆。

“大小周末”初次推行时,不少人还不适应。轮到“大周末”时,有些人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由于容易弄混淆,不少人逢周五就问:“今天是大周末还是小周末?”这时的国人初步有了“过周末”的意识,利用大周末安排出行的人骤然增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少部分人开始了“自驾游”。各地商场、农贸市场人群涌动,商家们笑逐颜开。

在“大小周末”实行一年之后,从1995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5天工作制,正式迎来了“双休日”。随着中国人慢慢适应双休制,文化产业、短线旅游业都呈现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

“黄金周”与“小长假”互为补充

1999年之后,人们最为熟悉的“黄金周”来了。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3个7天长假,并从当年国庆起执行。

据报道,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迅速席卷全国。这一长假制度也被视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到了“黄金周”,不少旅游城市更是人头攒动,出境游也同样火爆,国人似乎“包围”了全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黄金周旅游消费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每年一到黄金周,道路资源紧张,绝大部分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成本比平时贵许多,服务质量也普遍打折。还有景区保护问题,尤其对于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来说,大量的人流进入导致景区超过承载限度。2015年10月1日,全国包括故宫、九寨沟等16个知名景区提前发布“限客令”,这也是国内景区首次实施限流。

终于,中国的休假制度又一次发生变革。2008年,“五一”法定假期从3天改为1天,意味着“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同时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假期。这标志着假日制度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因素,尤其是清明祭祖、中秋团圆的3天小长假,对承袭传统文化、增进亲情交流等都有所推进。全国各地在小长假推出许多民俗活动,让传统节日搭上时代列车,在现代社会重新绽放光芒。

同时,如何通过休假帮助人们更好地休息,制度层面探索也在进行。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推行带薪休假制度”。2015年8月,国家明确鼓励弹性作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2.5天休假模式”开始在一些省市探索施行。

休闲产业仍有很大潜力

统计显示,全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约60天增长到目前的115天,占全年的比例超过31%。也就是说,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

专家认为,中国休假制度的调整,和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相吻合,符合国际大势。休假制度演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效率提高,而这又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假日天数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而逐渐增多的。比如,由最初的手工作坊改为生产线后,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就有了休假条件。

经济学家们观察后发现,休假这个生活行为,和国家经济发展效率相关。上世纪7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后,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称为“收入—幸福悖论”。经济学家将人们休闲时间分配方式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其与国家产业效率、人均GDP存在相关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休闲时间是沟通国家和个人的桥梁。简单地说,人们怎么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怎么发展。但目前许多居民的日常休闲方式还较单一。从目前来看,中国休闲产业依然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仍有很大潜力。文化产业、旅游、运动、养生等休闲方式都是提升人们休闲质量的休闲产业类型。如果说传统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生存,那休闲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健康地生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专家建议,可尝试将休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等,促使地方更加重视休闲经济发展和居民休闲需求。

古代的休假制度是怎样的?

其实,休假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要趁休假才能结伴出外郊游。

唐代诗人王勃就是趁休假之时挥笔写就《滕王阁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公元675年的九月初九,一群文人墨客趁着十日休假的日子,从全国各地赶到江西南昌,齐聚庆祝滕王阁新修成。21岁的王勃正好去探望在交趾做县令的父亲,路过此处,写下了《滕王阁序》。

关于汉代以前的公职人员如何休假,文献记载较少,也一直有所争议。但可知,到了南北朝时期,公职人员为十天一休,一直延续至唐朝。在唐朝,除了“旬休”这样的常规轮休,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则分别休3天小长假。假期1天的节日也比较多,不仅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端午节、重阳节要休假,就连三伏这样的节气也要休假。

随后的宋代,假期有增无减,不但开创如“天琪节”这样的新节日,而且逢节必休。有人曾做统计,一年365天,宋代公职人员可休110天。据史学研究者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节日最为丰满的时期,元代、明代、清代的公职人员休假就变得困难了。

在元代,每年只有16天节庆假日。明代的大假期则包括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辰,旬休也改成了月休3天。到了清代末期,星期天已成为当时官府上层的公休日。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