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剥的两种读音用法(剥的两种读音用法)

剥的两种读音用法(剥的两种读音用法)

更新时间:2022-04-25 03:19:33

“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应该读“bāo”,还是“bō”?

南宋著名将领辛弃疾,不仅能上马舞刀杀敌,还能挥毫赋诗填词,其词多慷慨激昂之语,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清代李佳论曰:“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比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再如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⑽,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一直不受重视,26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

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作为词人,辛弃疾的风格不仅止高歌激昂,也有低吟浅唱之作。比如,入选小学教材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碧草遍野的小溪边,有座屋檐低小的茅草房。那对满头白发的老人家,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温柔又美好。

大儿子在豆田锄草,二儿子忙着编织鸡笼。最招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着莲蓬。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43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20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末句“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字,是个多音字,在词中,是应该读“bāo”,还是“bō”呢?

在现代汉语中,“剥”字bāo和bō的两个读音的意义完全相同。剥是个会意字,从刀,从录,“录”又兼作声符。“录”,《说文》:“刻割也。”本义: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

bāo常用于口语化表达,如“剥花生”“剥玉米”;bō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剥削”“生吞活剥”。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意思是同一个字文言音和白话音不同。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中也存在少量文白异读字,如“给”“钥”“剥”等。

古诗词中一般取文读,故此,“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字应读bō。

(图片来自网络)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