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家卫,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1—
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想我会说:提到王家卫,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居然不是他的电影,而是他的墨镜——是的,墨镜,那副极具标志性的大墨镜。
其实,在很多观众眼中,王家卫的墨镜似乎比王家卫本人还要引人瞩目,也许,墨镜才是王家卫的本体,由此,观众送给了他“墨镜王”这一称号。
大家都在问王家卫为什么总是戴着墨镜,王家卫却不给答案,任由众人去猜。事实上,王家卫曾在采访中说过:“戴着墨镜让我感觉更安全、更自在。”别人让他脱下墨镜,他对人家说:“请让我留下一点保持自己特色的权利。”观众对此表示不理解,他如此解释道:“我相信这个就像你的制服一样,上班的时候穿这个东西,下班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些自己空间,比如我出去和孩子们、家人一起时,就不需要这个东西。因为基本上人家不会知道这个事。”
王大导演,大概是很清楚观众对于他的墨镜充满了无限好奇,因而便把自己的微博头像也设置成了一副墨镜的照片,很调皮有木有?
看到王家卫的墨镜,我不由地想到了方文山的帽子。在我的印象中,方文山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戴着帽子的,帽子已经变成了他在公众眼中个人形象的重要代表,后来,在《开讲啦》节目上,主持人撒贝宁问他为什么总是戴着帽子,他回答:“这样我会有安全感。”也许,对于王家卫来说,墨镜也意味着安全感。
墨镜是一层伪装,也是一种保护色,黑色镜片下的那双眼睛,必定散发着深邃而睿智的光芒。
另外,说个题外话。王家卫身高190,这个,是不是挺鲜为人知的?
—2—
钱钟书先生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据说有一位美国的女读者特别喜欢他的作品,打电话给他说自己想要登门拜访他。钱钟书在电话中婉言拒绝了这位女士,拒绝的理由是:“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后来,王家卫导演也说:“你要喜欢我的电影,没必要认识我这只下单的母鸡。”
我也一直都认为,作品和创作者不应该被读者或观众牢牢地捆绑到一起去,它们应该被分开看待,作品固然可以被大众议论和解读,但它背后的创作者则应该保持神秘感。
据说,王家卫拍电影时是没有剧本的。但这种说法其实是对王家卫的一种误解,王家卫拍电影不是没有剧本,而是没有成型和固定的剧本,剧本都在他的大脑里,并且会随着拍摄进度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
说几件王导的轶事吧。
杜可风是香港著名摄影师,也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这二人惺惺相惜,他们之间曾有过多次合作,杜可风甚至被观众戏称为“王家卫背后的男人”,一位是天才摄影师,一位是天才导演,互相欣赏,彼此成就。
据说,张震结婚的时候,王家卫送去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以后会少剪你的戏。而梁朝伟表示他也收到过这样的结婚礼物。顺手查了一下,梁朝伟是2008年结的婚,张震是2013年结的婚。王大导演虽然是这么说的,但他却不是这么做的,后来也没少剪张震的戏份啊。看看《一代宗师》就知道了,张震为了演好这部戏,特地苦学八卦章三年,然而最后成片放出来的时候,一线天这一角色的戏份却惨遭大量删减。
还有,当年拍《春光乍泄》时,王家卫叫梁朝伟来阿根廷扮演一个侦探,梁朝伟兴冲冲地去了,结果到了阿根廷之后,他才知道自己是要演一个同性恋厨师。
关于王家卫的轶事还有很多,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王家卫的作品,是王家卫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王家卫是幸运的,因为那个时候有那么多人愿意陪着他磨,磨出来的都是经典。
—3—
王家卫其实是上海人,5岁那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王家卫的母亲特别喜欢看电影,王家卫受其母影响极深,自小便对文学与艺术情有独钟。
22岁时,王家卫从香港理工学院出来美术设计系毕业,一年后,他考入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第一期编导训练班,成为了一名助理导演。
1982年,王家卫开始接触剧本创作,在接下来的五六年内撰写了不少剧本,直到1988年,《旺角卡门》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王家卫正式进入香港导演界。
1991年,《阿飞正传》,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更被誉为香港“后新电影”的代表作。
1994年的《重庆森林》再次荣获香港电影金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此后。王家卫又拍了《东邪西毒》和《堕落天使》这两部电影。
1997年,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荣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香港导演。
2000年的《花样年华》,同样是拿奖拿到手软。
2013年,王家卫凭借《一代宗师》,第N次荣获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一代宗师》看了很多遍,这真的是我最爱的王家卫电影,拍得太好了,简直让人爱不释手。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名字都是四个字。导演解释说:开始这是个巧合,后来成了习惯。不过他的新作品名却罕见地取了两个字——《繁花》,真的非常期待此片的上映啊,但也不好说,万一等到上映时,王导又给它加了两个字也说不准呢。
—4—
王家卫是编剧出身,典型的文艺男青年。如果不做导演,他亦会成为一位天才的编剧。
王家卫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与气质,选角、画面、配乐、剪辑和台词永远都搭配得恰到好处,镜头和色调堪称绝美,台词也是一绝,几乎没有人能模仿得出来。他是真正的天才,“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个人风格尤为明显,几乎不可能被后来者模仿和超越。他是电影世界殿堂级的人物,举目四望,未来再远,都不会再有第二个王家卫了。
有人赞誉王家卫是“电影诗人”,他却说:“在我看来,中国影坛只有一位电影诗人,就是费穆
。”
王家卫为人诟病的大概就是严重的拖延和苛刻的删减戏份,但他对待电影的态度和艺术的追求,却是有目共睹。
出生于1958年的王家卫,如今已经是一位62岁的老人了。王家卫老去了,但他的电影却将永远年轻、永远保持青春与活力。
想了解更多王家卫的故事,可以去看看美国著名作家、影评人和流行文化评论家John Powers的《WKW: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春光映画王家卫》和《王家卫的感官电影》这几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