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景观从业者,我们常年都会与“人文景观”这个词汇打交道。可这就像与其他热门词汇一样,越是高频使用的词汇,就越是容易让词义空心化。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其实很少刻意去思考“人文景观”的真正含义,感觉它似乎只是为了区分与“自然景观”的不同。
自参与“水美乡村”试点项目的相关工作,发现水利部的相关文件和建设指导意见中,却把类似的景观工作称为“景观人文”。起初对这种叫法虽有些不适应,但总觉得这只是称呼习惯的不同,就好像大陆与台湾对熊猫的叫法一样,一个叫“熊猫”,一个称“猫熊”,虽叫法不同,指的却都是那个黑白相间、戴着黑色眼圈的可爱动物。如果我们要刻意去探究这两种称呼的不同,其实我们发现“熊猫”和“猫熊”并不是一个物种。我们叫的熊猫,落脚点是猫,就是长得像熊的猫;而台湾人所称的猫熊,就是长得像猫一样的熊,显然,“熊”更符合“熊猫”这个动物的生物学定义。
由此类推“人文景观”和“景观人文”的差别,前者的落脚点是景观,是一种是空间结构的描述,景观是大地上所有的空间和构筑物的总和,既有山水构建的自然风景,也有人类创造的人工环境。人文景观,就是含有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而景观人文的落脚点则是人文,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是物理空间所反映出的人文精神。
人文景观,重点是对物质环境的营造,是打造一个身体栖居的环境;景观人文,核心是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寻求让心灵安居的地方。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不同的专业都纷纷跻身于乡村建设的行列,有经济建设、环境改善、文化重建、生态修复等多种行业,他们都在为“乡村振兴”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如水利部与财政部联合推行的“水美乡村”试点工程,就是水利部门和相关部委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
这是湖北水勘院为当阳“水美乡村”建设,设计的景观节点“源头活水”的景观示意,既着重生态修复,也强调文化寓意。
水利部门涉足乡村建设,当然更关注乡村生态的修复,如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水系连通等。在“水美乡村”建设指导意见里,尽管景观的份额只是6+2框架的2的二分之一,但指导书对景观建设的要求,却高于一般意义的乡村景观建设。
通常的乡村景观建设,更关注的是物质环境的改造,是一种硬件驱动软件的行为,文化内涵通常只能依附于特定的人造环境所展现。人文景观的营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当然重要,再美的自然山水景色,如果没有人文环境只能算是荒野;再精巧的人工建设,如果不能嵌套于自然的结构和过程只算是人工构筑物。
脱离了自然结构和过程的人工营造,必须持续的人工干预才能保持建设的成果,而预设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能激起广泛的文化认同,那些文化符号也只是“文化标本”被少数人瞻仰或凭吊。
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总之,水利部所倡导的景观人文,其实就是一种以软件驱动硬件的发展思路,强调的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的创造。乡村的持续美丽,关键是伦理道德的重建,这样人们的行为就更合乎文明礼仪。只有更文明的社会,才可以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