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乡食念什么(乡食的意思)

乡食念什么(乡食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04-12 03:31:16

阿水

生祥乐队《野莲出庄》发片演唱会距离售罄还剩459张票的时候,林生祥决定不再摆烂,自己的票房自己面对,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写字冲票房。《野莲出庄的一些事》系列分享了新专辑筹备过程中的点滴,有几行提到他几年前失智的爸爸。热爱音乐的生祥爸爸这几年常坐在藤椅上唱歌,把歌词东改西改“几乎成为歪歌”。晚餐后,孙辈环绕老人一起打着节拍唱歌,“非常欢乐”。

这幅美浓乡村天伦之乐图,展示了中国人传统家族结构承接不幸的强大韧劲。专写人与食物关系的《野莲出庄》,便安放在这样令人心安的场景之中。

词作者钟永丰,构思“食物”这个题目苦久。2009年写完《我庄》的最后一首歌《化胎》时,他动念想写村庄与食物之间的各种关联。2018年年中,他告诉林生祥新专辑的概念,连名字也想好了。

经过十年的酝酿,食物这个最最日常,也最最难写的题目被钟永丰拆分出“与流浪、女性、生态……”的种种关系,各个子题目都能出书写论文。在此期间,恰赶上台湾近二十年来的食农教育、食物研究/书写以及新植物志风潮,乡土食物从险遭遗忘的境地被打捞出来。有责任感的人把它们重新装扮,重新送回人们的视野。

这样深厚的主题,如何化繁为简,变成一首首短歌;要言浅意深,还要音乐美而有味,是个很难的功课。

《对面乌》MV截图

1、

钟永丰交出的功课,很有些《诗经》古风及《古诗十九首》的兴味。歌词的语言浅白,句短而紧凑,内容妇孺皆懂(当然首先要懂得客家话)。意蕴却深微丰美,笔下主角虽是乡土食物,蕴含的情感却是中国人的普遍体验。肥腻厚味的“面帕粄”暖心饱肚,双手捧食,顿感“功名不过云烟,繁华起落圆环”时的海阔天空,谁没发过这样的感叹?

他写豆腐,花的时间最久。中国人爱食豆腐,作为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豆腐的做法千变万化。最可贵处是它的本质如孙大圣,不管如何料理,都能“傲然保持着本体”(梁容若《说豆腐》)。

豆腐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有千百种述说方式。《豆腐牯》先让模拟豆腐郎挑担的“吱吱吱吱拐”打破清晨宁静,随即点出豆腐的社会功能——“替我庄伸腰兼报时”。“报时”很好理解,豆腐作坊每天的劳动一定极有规律,像时钟一样准确无误。“伸腰”是什么意思,不懂方言的人也可以放胆去猜。我猜,豆腐作坊一般凌晨就要开始忙碌,天亮时差不多豆腐和其它副产品也做成了,是整个村庄最早伸腰迎接日出的“人”。之后笔锋一转,列举村人买回豆腐后盘算的豆腐料理,再以“绵绵溜溜豆腐花”寄托词人的私人记忆。永丰小时候和乡邻一起迎候卖豆腐的宋仔到来。货担一到,众媳妇直奔豆腐而去。小孩儿就只盼祖母慷慨,顺手赏他一碗豆腐花。

描写过场景,回忆过往事之后,结尾收束的四句句子忽然凝重起来。“无田无地无怨怼/像布袋针缝四季/笑容浅浅豆腐牯/小小生意起楼屋”。开始仅以“吱吱拐拐”的声音登场的豆腐郎,原来是村庄不能缺少的灵魂。他无田无地,只有一身勤勉和浅浅笑容,却凭此小小生意盖起层楼,凝聚起小村妇孺的日常。清晨豆腐货担旁的烟火气,日复一日蒸腾,真像“布袋针缝四季”。

《对面乌》MV截图

食物对人的意义,除去果腹,还是落在人上。《对面乌》的大部分篇幅花在写这种古怪食物的采集和制作过程。这是一种不上台面,也不值得种在正经田地里的食材,为紫草科破布木属乔木果实,果实胶黏且涩,最不挑食的红嘴黑鹎与八哥也对它视而不见。制作的过程却相当繁复,需要“从剁枝、摘果开始,接着是洗、煮、压,最后装缸,置于不见天日的墙角”。词人的母亲年年仲夏悉心料理对面乌,用心及享受简直像“一个人的小暑假”。

歌词细细梳理食物的诞生过程,直到出现“壁角阿姆心/有好食 毋享福”,“我”才登场。MV里拍的比较明显,在都市打拼的女生和家乡制作对面乌的母亲轮流登场,情感被寄托在人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

原来时间会改变食物的处境和味道。难吃的对面乌在钟永丰的母亲年老当家后也变得尊贵起来,从旧碗被盛进有花草纹饰的瓷碟。 “多少年啊/吃尽人生苦”的人,能够尝出对面乌的丰富滋味了。“从咸涩黏尝出甘带甜。”

《大封》通过细数过年诸事来写家族形态。日历像被风吹过,从小冬忽而跳转至年三十昼下。大家庭紧密有序地围绕“大封”筹备过年。不用知道“大封”究竟是什么,如何烹制,大概便是闽南一带逢重要时节拿来款待客人的“大封肉”。从歌词的内容来看,“会社蔗垫底/土鸡层猪肉/冬瓜高丽菜/豆油牵米酒”,倒很像江浙一带的传统年菜三鲜砂锅,拿鸡、猪肉、肉皮、蛋饺、大白菜等层层堆码,上锅清蒸,汤汁鲜美,有菜有肉。各地过年的珍重心意原都一致。

歌名像乱码一样无法识别的《斛菜冇筒梗》,由两种与水稻共生的可食野菜“斛菜”(中文学名为鸭舌草)与“冇筒梗”(中文学名为尖瓣花)拼成。词人惜字如金,起首四句“ 圳水冷鲜/清明饮禾田/斛菜冇筒梗/遰生三月天”所含的信息量好大:时节是早春,水清澈冷凉,稻禾受水的滋养刷刷生长,正是斛菜和冇筒梗两种野菜疯长的季节。接下去由稻田入灶间,“猪油熚姜/翻炒加豆酱”,转眼间“野涩变家香”。

野菜和蔬菜间的界限本就模糊。和传统蔬菜相比,野菜的身世更神秘,迁徙的路径亦更野蛮多样。在他乡不期遇到熟悉的野菜,真像他乡遇故交,食物和人激荡出“无定着啊汝离土离乡/行南走北又泊又浪”(《打乌子》)的惺惺相惜。

进入都市之后,人和食物的关系比在乡村时复杂了。钟永丰笔下的村人个个忙碌,各司其职,到了城市却变成“行兼东市场/巷仔蹉散漫/日烈白云恬/市内转松缓”的闲人,逛到卖鸡肉饭的店铺里,“有位就坐/共桌有缘/看头家用鸡油惜饭”。别首词都细细讲述食物的来龙去脉,《鸡肉饭》却对食物本身不着墨,只写投向“鸡油惜饭”的一道目光。最后一句点出原委:“人客像河/流过身边”。村人进城,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裹入其中,不知身在何处,该做什么,恍恍然,总不是长久之策。

《野莲出庄》MV截图

同名歌《野莲出庄》的气魄和视野最大。美浓的烟业随全球化终结后,当地烟农好不容易几度挣扎后找到种植野莲的活命路,却困于人手短缺而不得已雇佣越南非法移民。《野莲出庄》的故事很悲伤,与野莲种植者已亲如家人的越南移民被当局抓走,两厢眼泪汪汪,农民急叹“越南爸爸 越南妈妈/无撖汝等保护好”。

野莲生长在水下,不受台风天影响,但种植过程极辛苦,需要人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劳作。前面提到的野菜、庄食乐天知命,野莲不一样,它是美浓人继承了烟业中培养的劳动意志,方能完成的繁重农事成果。在清水里荡涤如碧丝的野莲,美浓农人怕是不舍得把它当作盘中餐,只把一份份野莲郑重封好,由可爱黄狗押车运往省内各地。

除了钟永丰在《食物书写、民谣与全球化》演讲里提到的“文学性、社会性、生态性”之后,还有一项食物的时间性贯穿在整张作品中。有数据表明,中国人罹患三高的人群比例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农耕文明的民族,身体早已适应粗茶淡饭,低蛋白油脂的饮食。近一百年全球产业急变,国人进入从未有过的食物丰沛时代,无奈身体跟不上变化,纷纷宕机抗议。《野莲出庄》里写到的很多食物都高油高盐,连野菜都要用猪油炒香。讲究健康饮食的都市人,本能地会想要避避开。

这些乡食和清淡少油的健康饮食仿佛冤家对头,狭路相逢时,却未必会败北。因为人有感情,致使常常做出趋害避利的举动。能勾起乡情的美食,谁忍拒绝?城市和乡村,进步和守旧,都写了在食物的图谱里。

2、

钟永丰的工作完成,轮到林生祥和他的生祥乐队了。

《野莲出庄的一些事》里面,他提及“B级音乐”的概念。起因先是想到失智父亲和孙辈唱歌的欢乐场面,继而忆起童年三山国王爷生日当晚的康乐舞会,同学爸爸跳爆笑肚皮舞,肚脐把一支烟夹得一亮一暗(可见肚皮上的肥肉不少),背后乐队的奏乐极尽逗乐。当年让人欢乐的音乐不少,七八十年代台语歌里的口白剧情,展示乡下男人勇气的音乐元素,后来都像美浓人的传统大家族结构一般瓦解消失了。

生祥乐队之前的音乐里其实已经有“B级音乐”的元素,直钻耳朵的唢呐,松快的月琴,质朴的手鼓,主唱林生祥中年人了,声音还保留天真,使他们的音乐天生适合不那么一本正经的开放场所。

《豆腐牯》以唢呐开场,曲调雀跃,立即吸引乡邻注意。器乐富有弹性,此起彼伏,探头探脑。林生祥拉扁了声音,惟妙惟肖地模拟豆腐郎的叫卖声。电声乐器和唢呐的声腔丰富,以夸张地夺人注意力为唯一目标。

同样是唢呐开场,《打乌子》的时间指针跳到收音机下乡的时代。散发雄性气息的和声颇具台语歌时期的遗风,林生祥的唱腔也随之变化,隐约以野菜喻情,用多情浪荡子的口吻唱出“我有果甜惜汝介苦”。最后一句“沃呵呵,呜”撩拨春思,丰富了普通野菜的情感维度。

《野莲出庄》MV截图

涉及大议题的《野莲出庄》果断硬气,像一首摇摆的公路摇滚歌,好记易唱。唢呐按捺不住,在情绪高涨时跳进池子,和鼓一起激起浪花。下一段大家摇身一变,器乐和人声之间的空间变大,穿堂风掠过人声、电声乐器和节奏间的空隙。辛酸和不舍被风吹过后,爽快多了。

和四年前的上一张专辑比,《野莲出庄》身量轻盈,像民歌童谣,一首首娓娓道来食物和人的故事。食物、家乡和童年本是共生一体,猫叫声、家事农事中常会听到的沙沙摩擦声、木头敲击的细声,蹲守在聆听的路上,等你路过,唤起回忆。编曲上,林生祥用了很多有意思的组合。有电影情节感的笛子串起了《菜干》,为晒制菜干的往日场景带来朦胧的快活。钢琴洒下的光斑跟着山顶、墙角的脚步移动,斗转星移中,猛然抬头看见母亲的泪珠。低音贝斯抚过的《大封》像一首安眠的布鲁斯谣曲,唱童谣时无比温暖的林生祥此刻哼着“乖乖恁乖”,真能哄得人心定定,回到窝在墙根晒太阳的无事时候。

从交工乐队到现在,林生祥和钟永丰的联手创作越来越自然。淡淡的小诗,有重重的力量,悠远的韵味。这些举重若轻,真挚灵动的歌不是凭天赋和血勇得来的。关注生祥乐队的人,除了对土地的感情,也感念他们一直以来的勤奋思考、创作与切身实践。行过很多路,有过很多思考,才淬炼得出这些近乎自然的歌。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

,

更多栏目